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一般均需要在制造业中有所体现,例如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办公、衣、食、住、行等。若能够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则相应的能够提高工业国家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促使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属于比较先进的、典型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当前已经被诸多发达国家所重视,且列入其战略物资发展模式中。我国在此方面却难以与其相匹敌。基于此,我国必须要对当前的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发展状态、未来发展趋势等作出详细分析,以便提高自身的工业制造水平,提高国际影响力。


  1 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的产生


  数控机床主要将数字作为指令对机床的运行进行控制,属于制造业生产设备不但更新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加工设备。最初在1940年,美国对对该新型加工设备的加工轨迹进行了设计,并且提出了数控的思想,后在1952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主要应用了电子管元件,体积十分庞大,具备自动控制、综合计算、测量、伺服驱动等特点。发展至1974年以后,数控系统不断完善,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以及数控技术已经能够使用半导体存贮器和微处理器进行形成相应的数控系统。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先进的数控机床以及数控技术已经能够具有比较先进的水平,当仍旧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不断完善。

  2 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的发展

  2.1 国内发展现状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数控机床以及数控技术发展比较晚,且进度比较缓慢,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旧处于封闭式的开发阶段,在“六五”和“七五”时期开始进入积极引进与消化吸收的阶段,“八五”和“九五”时期方进入了生产阶段,比较成熟的数控技术企业包括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主要生产普及型和经济性的数控机床与系统。虽然我国至今已经拥有了属于自身的数控产业,并且具有相应的人才支持,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旧存在一定差距[1]。主要由于我国所生产的数控产品均比较低端,难以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亦不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我国制造业虽然得到应用,但远不能够与国外先进设备相匹敌,甚至只能够进入到低端设备市场中。与此同时,我国的数控机床及其技术发展严重缺少自主创新,阻碍了数控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国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的发展,必须要进一步作出分析和调整。

  2.2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进行研究比较早,部分达到国家已经能够应用64位的操作系统进行数控系统的生产。当前,例如德玛吉加工中心等国外的诸多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数控车削中心,基本上均能够在生产加工较为复杂的零件时具有比较高的精度。例如,其数控机床拥有4-5轴联动,在数控技术的操控下,能够仅通过一次装夹便完成整个较为复杂的零件加工[2]。整个加工过程通过数控编程、主轴立或卧的转换以及自动换到,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加工的自动定位与自动装夹。在国外数控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当前国外的数控机床及其技术已经能够具有越来月强大的网络化通讯功能,且十分智能化与柔性化。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3 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开放智能化


  当前诸多国家均比较重视数控机床及其技术开放智能化的研究。所谓数控机床开放性,主要是指其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终端用户与生产商均能够对其数据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满足生产加工的不同控制系统要求,实现不同档次、不同品种的数控机床加工,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开放智能化可以与我国的工业4.0相结合,从数字工厂逐渐发展成为职能工程,建立独立的网络与服务器,实现各个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联。因此,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的智能化可以体现在提高数控加工的质量与效率、增加加工自适应控制、自动生成工艺参数、简化操作与编程等方面。与此同时,亦要能够相应的缩短数控机床维护与检修时间。

  3.2 高速高精化

  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时需要切削,而高速切削能够相应的保障切削表面光滑,提高生产效率与加工质量。鉴于此,未来的数控机床及其技术发展时,需要实现高速高精化。高速需要数控机床具有较高的主轴转速,应该达到12000-40000r/min,工作台亦具有比较大的进给速度,应该达到40-60m/min,相关零部件则要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刚度。高精则要求机床具有热不厂加工系统,且能够对数据进行高速与高精的处理。

  3.3 节能环保化

  工业国家的发展需要将制造业作为支柱型产业,以此为国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却亦会产生相应的能源消耗,增加制造生产的成本,甚至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国外就制造业产生能源污染这一现象作出了调查分析,发现污染率已经达到了所有能源消耗污染率的30%以上[3]。由此,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重点机械和技术,亦要向低耗能、低污染方向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人们已经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制造领域亦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变其原本的生产加工状态。所谓绿色机械,必须要具有高速、低耗能、无污染、使用绿色切削液、使用过程中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技术进行润滑等特点,能够相应的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对工业国家的制造业具有重要影响,亦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鉴于当前我国的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仍旧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必须要加紧法方面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外该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并充分创新,在保证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能够逐渐开放智能化、高速高精化、节能环保化的基础上,争取能够拥有自主研发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促进制造业进一步良好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铸造机行业:产量、需求量持续三年增长 进口量下滑

我国铸造机行业:产量、需求量持续三年增长 进口量下滑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铸造机市场规模为上下波动趋势,到2024年我国铸造机市场规模为486.07亿元,相较于2023年增加11.26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薄膜沉积设备行业: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PECVD占比最高

薄膜沉积设备行业: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PECVD占比最高

从薄膜沉积设备市场结构来看,在2024年全球薄膜沉积设备中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PECVD,占比为33%;其次为溅射PVD,市场份额占比为19%;第三为管式CVD,市场份额占比为12%。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特种机器人行业市场持续五年增长 2025年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创新高

我国特种机器人行业市场持续五年增长 2025年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创新高

从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56亿元,同比增长19.6%。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市场规模、产量及销量均持续五年下降

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市场规模、产量及销量均持续五年下降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之后我国工业锅炉市场规模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工业锅炉市场规模约为195.48亿元,同比下降7.0%。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装载机行业:总销量及国内销量均回升 2025年1-9月国内销量占比53.34% 出口量逐年增长

我国装载机行业:总销量及国内销量均回升 2025年1-9月国内销量占比53.34% 出口量逐年增长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装载机销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装载机销量为10.82万台,同比增长4.1%;2025年1-9月我国装载机销量为9.4万台,同比增长14.6%。

2025年10月20日
全球及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均较高速增长 2025年国内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频发

全球及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均较高速增长 2025年国内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频发

全球市场来看,在劳动力短缺与精准农业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农业机器人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正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9亿元,同比增长34.85%。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升降工作平台行业:2025年1-8月销量同比下降30.5% 但出租率指数上升且维持较高水平

我国升降工作平台行业:2025年1-8月销量同比下降30.5% 但出租率指数上升且维持较高水平

从销量分布情况来看,2025年1-8月我国升降工作平台销量中出口销量占比最高,销量为73651台,同比下降13.6%,占比为61.64%;国内销量为45834台,同比下降47.2%,占比为38.26%。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机械臂行业:汽车、3C电子为主要应用领域 2025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创新高

我国机械臂行业:汽车、3C电子为主要应用领域 2025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创新高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机械臂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机械臂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3.4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到2025年我国机械臂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4.9%。

2025年09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