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装备制造产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中国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应当标准先行,有序和有效地“走出去”,而不能在无序竞争中形成恶性循环,让自身形象和利益受损。
“中国装备走出去还有很多短板,要想更快更好地走出去,需要内外兼修。”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谭永华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已经30年,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曾出色地完成了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代表的十余项宇航发射任务,被业界称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随着航空航天被列入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十二大重点领域名单,其“走出去”更显紧迫。
提升综合竞争力
“航空航天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是必然的,也是非常急迫的。”谭永华表示,长期以来,航空航天作为军工领域,自主研发和“引进来”比较多,但随着军民融合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通过“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发展,其他中国装备制造同样面临着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问题。
2月28日~3月4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火箭参加澳大利亚航展,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远征上面级首度亮相国际航展。据介绍,该公司在发射、服务、技术保密等方面能够满足国内外用户需求,而且具备高可靠性、履约能力强、保险费率低等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此外,被形象地喻为“太空摆渡车”的远征系列上面级,可以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轨道空间,让中国航空航天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如何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关键是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装备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谭永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航空航天到汽车再到通信技术等领域,中国装备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研发还是制造能力都日益成熟,而且产业链相当完备。但相比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装备整体上还要在“高精尖”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装备的性能。“比如有工业母机之称的模具,其中的零部件中国都能生产,但性能不够稳定,使用寿命不够长等,需要对其进行完善。”
补短板
如何补上中国装备的短板?谭永华表示,最根本的因素在中国内部,那就是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让每一个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都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技术难关,尤其是在关键性核心技术上要有突破,并且在研制中将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从而生产出国际领先的装备制造产品,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多双边合作机制建立等契机,加快“走出去”步伐。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家提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目前正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面向全球提供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技术转让与培训、地面站建设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
“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装备对外要更加瞄准市场,对接和引领国际标准。”谭永华表示,对于当地市场已经成熟的标准,中国装备应当先适应已有标准,然后逐步参与和改进标准,直至引领标准制定。对于空白领域,中国装备可以发挥引领性作用。“总之,中国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应当标准先行,有序和有效地‘走出去’,而不能在无序竞争中形成恶性循环,让自身形象和利益受损,重蹈传统中国制造的覆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开放星箭接口标准,可以为各类小卫星提供“顺风车”服务,并且为各类商业用户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在激烈的国内外商业发射市场竞争中,这些做法大大提升了该公司的竞争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