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铁路行业加快发展 智能高铁城成趋势所向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高铁再次引发关注。春运中,百姓也切实感受到铁路出行的新变化。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回应了社会关注铁路的众多热点问题。

      铁路事业实现重大跨越

      陆东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事业实现了重大跨越和加快发展,大家的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5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提前建成并成网运营。

      技术装备世界领先。我国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达到68.2%、56.5%,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铁路技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动车组上线运营达2980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

      技术经济水平全面跃升。路网运输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主要运输经济指标稳居世界第一。高铁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以改革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2013年铁路实施政企分开以来,铁路系统从总公司到所属18个铁路局建立了管理制度体系。去年又顺利实施了铁路局公司制改革和总公司机关组织机构改革,制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和新建铁路项目吸引社会投资暂行办法,同时大力推进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一些改革成效已经显现,一些改革重点已经破题,铁路改革正处在关键窗口期,急需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推进。”陆东福说。

      他表示,一方面加强党对国铁企业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国铁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力求取得新突破,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

      尽快完成总公司公司制改革;积极推动铁路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探索推进铁路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工作;研究以路网运营企业、专业运输企业及非运输企业为重点的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改上市等方案,推出一批对社会资本有吸引力的项目;继续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铁路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增强铁路企业发展活力。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铁路信息化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未来将打造智能高铁

      去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动车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在京沪高铁率先投入运营。百姓期盼有更多的“复兴号”开进自己的家乡。

      陆东福表示,目前铁路已开行不同时速的“复兴号”动车组79对,通达23个省会级城市。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快“复兴号”系列产品的研发应用,到3月底开行对数将增加至85.5对,年内还将组织更多的“复兴号”动车组上线,不断扩大“复兴号”开行范围。

      未来的高铁什么样?将达到怎样的规模?

      陆东福说,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我国高铁未来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未来的中国铁路,要达到三个世界领先:路网规模和质量世界领先,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世界领先,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世界领先。”陆东福说。

      未来几年,铁路建设投资仍将高位运行,有序安排,每年都会有数千公里新线投产运营。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万公里左右,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其中高铁3万公里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力争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以“八纵八横”为骨架的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运输保障。

      稳步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

      陆东福指出,2018年要在三个方面推动中国铁路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铁路总公司近年来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截至去年底共主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铁路联盟重要国际标准55项,成为国际铁路标准制修订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高铁标准在印尼雅万、中泰铁路等项目得到积极应用。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以“复兴号”动车组为重点,加强重要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和海外布局。

      推动中欧班列物流品牌走出去。截至今年2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突破7200列,开行线路达61条,国内开行城市达38个,可到达欧洲13个国家、36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七国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和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国际国内两个平台作用,推动中欧班列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Q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2月中国电商物流市场恢复稳定态势 3月电商物流指数或将迎来回升

3月6日,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2025年2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8.9点,较上月回落0.3点。分项指数中,库存周转率指数、实载率指数有所上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履约率指数、人员指数、满意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下降。

2025年03月14日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三部门多举措促进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 航空口岸通关将愈发便利化

2月26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关服务保障、提高特殊货物通关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场站操作效率、支持航空口岸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加快空运跨境电商发展等措施。而此次《通知》的出台,无疑将较大限度利好我国航空物流与

2025年02月28日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其各车型指数环比小幅回升 同比有所增长

1月4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9点,比上月回升1.3%,比上年同期回升1.86%。在企业较好预期拉动下,市场供需呈现同步增长,12月当月指数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2025年01月13日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2024年预计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 2025年铁路领域设备更新将持续推进

12月26日,中国国家铁路局召开的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到,预计今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2024年11月我国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 其中民航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6.6%

11月份,我国交通运输规模明显扩张,多项货运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向好。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重点物资运量全面增长。

2024年12月26日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2024年11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加1.3亿人次 增长5.2%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13条,运营里程10522.1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4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客运量环比减少0.6亿人次,降低2.2%,同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5.2%;进站量16.2亿人次。

2024年12月10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

11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物流行业总体需求稳步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总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三季度增长4.5%,比第二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收入来看,前三季度冷链物流总收入为4178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三季度增长3.7%,比二季度加

2024年11月29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NG海运需求强劲下中国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成功交付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各大船厂共交付LNG运输船41艘、570.7万立方米。延后看,全球LNG运输船手持订单交付计划中,新船交付主要集中在2024—2026年,最晚交付计划也已排至2029年。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