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家具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11378亿元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家具家居用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现状与投资战略研究

          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是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它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通过设计而体现的文化特性已成为家具产品价值的主要部分。由于家具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家具行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常青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家具作为最终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是极具增值和引领作用的一环。

          家具行业是历史非常悠久的行业,它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近些年随着工业的进步,在传统手工作业基础上,各种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家具生产中,中国家具行业展现出崭新的活力和面貌。中国家具行业由家具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原辅材料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

          家具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除了发生战争的特殊时期外,家具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产业的大调整中,中国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吸引了大批海外家具企业在中国大陆落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引吸了大批港、台地区和欧美各国的家具企业,大大促进了中国家具工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年份

GDP总值(亿元)

家具行业总产值:亿元

占比

2011

473104

5162.58

1.09%

2012

519470

5628.46

1.08%

2013

588019

6692.18

1.14%

2014

636463

7462.8

1.17%

2015

676708

8183.2

1.2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中国家具企业所生产的家具种类品种非常丰富。按材料分主要有实木家具、板式家具、塑料家具、金属家具、竹家具、藤家具、石材家具等,各种新材料均有所应用。按用途分主要有卧房家具、门厅家具、客厅家具、厨房家具、卫生间家具、办公家具、公共场所家具、户外家具、宾馆家具等,各种使用用途的家具都有生产。

           1、发展历程

           在我国,家具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中国家具雏于商周,丰满于两宋,辉煌于明清。中国的明清家具曾经独领风骚,从工艺到设计都曾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意大利、法国、尼德兰等国家的大漆涂饰、雕漆、贝雕镶嵌技术以及中国风格,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欧洲皇家家具的设计潮流,甚至促进了各类风格的形成。

           中国近代家具,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步履艰难,生产不具规模,产量偏低,产品不上档次。中国的现代家具工业起步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是极富活力。深圳最早的家具合资企业建立,带来了家具的新款式、新材料(覆面刨花板)、新结构(32毫米系统)、新设备、新工艺及有效的管理机制。80年代中期,我国又引进了200多条板式家具生产线,这给中国家具带来了生机。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中国家具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大陆投资办厂,促进了中国家具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家具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家具行业的生产、销售、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生产和出口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逐渐形成;原材料呈现多元化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我国家具产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特征,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四个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发展趋势分析

           家具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它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通过设计而体现的文化特性已成为家具产品价值的主要部分。

           由于家具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家具行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常青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家具作为最终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是极具增值和引领作用的一环。我国是家具生产大国,我国有6万多家家具制造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家具的造中心。虽然由于我国家具产业扩张迅速导致中低档家具产能过剩, 但由于规模以上企业基本上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组织生产,所以行业的整体产销率保持在95%以上。整体上来讲,供求关系属于基本平衡状态。

          家具行业中民用家具占最大份额,而民用家具需求一大部分来源于消费者自住房产的变化。从近期数据来看,过去5年,每年有1,000万以上的新增结婚对数。新组家庭及置换房产所带动的刚性配置需求将对家具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未来几年,将继续推动家具规模的扩大,到2022年,家具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1378亿元。

2016-2022年家具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国家具行业销售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我国家具行业消费量将达到2.71亿件,到2022年我国家具行业产量将达到8.44亿件,如下图所示:

2016-2022年中国家具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6-2022年中国家具行业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商品纱为主要进出口种类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商品纱为主要进出口种类

从出口情况来看,2024年1-10月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数量和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10月份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累计出口量为170.91万吨,同比增长13.63%;出口金额累计2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16%。

2024年12月10日
我国刨花板行业产能逐年增长 2024年H1新增生产能力760万立方米/年

我国刨花板行业产能逐年增长 2024年H1新增生产能力760万立方米/年

从生产能力来看,2018年到2024年H1我国刨花板生产能力一直为增长趋势速,到2024年H1我国刨花板总生产能力达到5940万立方米/年,在2023年底基础上继续增长12.7%,新增生产能力760万立方米/年。此外,目前全国在建刨花板生产线43条,合计生产能力为1508万立方米/年。

2024年11月27日
我国石材行业:花岗石板材产量占比提升 总产量及进出口量逐年下降

我国石材行业:花岗石板材产量占比提升 总产量及进出口量逐年下降

2024年1-6月我国石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板材产量3.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1%;其中,大理石板材产量1.1亿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13.1%;花岗石板材产量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增长1.3%。

2024年08月29日
我国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相关规范化政策持续落地 行业资质资金壁垒均较高

我国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相关规范化政策持续落地 行业资质资金壁垒均较高

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是指以水泥混凝土为基本材料,按照设计规格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建筑构件,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可控、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2024年07月16日
我国新型建材行业短期需求偏弱 长期看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发展空间大

我国新型建材行业短期需求偏弱 长期看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发展空间大

新型建材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代建筑材料,原材料多为天然成分,整个制作流程均实现无公害操作,具有绿色节能特点。

2024年07月02日
我国胶合板行业相关企业数量与产能逐年下降  广西、山东两省产能排名前二

我国胶合板行业相关企业数量与产能逐年下降 广西、山东两省产能排名前二

胶合板是一种优质的木材制品,主要应用于建筑、家具、包装、车辆等领域。从生产情况来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之后我国胶合板行业相关企业数量一直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保有胶合板类产品生产企业7400余家,同比下降31.48%。

2024年06月13日
我国水泥行业:受需求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产能占比较大

我国水泥行业:受需求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产能占比较大

从各省市产量来看,产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产量分别为12710.82万吨、12894.35万吨、13251.66万吨、14280.29万吨和14322.34万吨。

2024年04月20日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下游需求量减少 多家企业向海外市场进军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下游需求量减少 多家企业向海外市场进军

建筑材料需求量主要受到下游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21年之后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逐年下降,到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1735,同比下降了8.5%,而因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下降,对建筑材料需求量也随之减少。

2024年03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