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国内外LED照明行业市场规模:我国需求规模在不断扩大

          LED 照明产品系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制造出来的照明器具,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易维护等显著特点,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LED 照明将逐渐成为照明领域的主流产品,引领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场照明光源的革命。近年来,全球 LED 照明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已逐步取代白炽灯、荧光灯等其他照明光源,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 2017年全球 LED 渗透率达到 36.7%,较 2016 年上升 5.40%。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LED照明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

2009 年-2016 年全球 LED 照明渗透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LED照明驱动芯片是驱动LED发光或LED模块组件正常工作的电源调整芯片,属于集成电路产品。LED 照明驱动芯片在组成电路正常工作后,通过电流检测电阻将电压反馈到芯片上,通过调整电压、电流、功率的方法以适应 LED 自身特性变化而引起的电流、电压波动,使 LED 得到的电流保持恒定。LED 照明驱动芯片的恒流精度、高效率及可靠性直接决定了 LED 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调光调色等指标,是 LED 照明产品的核心部件。 

          (1)全球 LED 照明发展状况及市场规模 

          为提高能效、保护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发布了淘汰白炽灯计划并大力推广 LED 照明产品的政策或计划。美国从 2000 年起投资 5 亿美元实施“国家半导体照明计划”,欧盟于 2000 年宣布启动类似的“彩虹计划”。韩国“GaN 半导体开发计划”从 2000 年至 2008 年,由政府投入 4.72 亿美元,企业投入 7.36 亿美元进行。我国科技部在“863”计划的支持下,2003 年 6 月份首次提出发展半导体照明计划。 

          随着 LED 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LED 照明产品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智能化、显指、光效等性能指标逐步保持稳定,达到客户接受状态,产品市场应用持续提高。根据 Digitimes 统计,2009 年至 2015 年全球 LED 照明渗透率(LED 照明产品销售数量/照明产品总销售数量)由 1.5%上升至 27.2%, 2016 年达到 31.3%。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 LED 照明市场规模达到 346 亿美元,同比增长15.8%。 

2009 年-2016 年全球 LED 照明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中国 LED 照明发展状况及市场规模 

          在全球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十一五”期间,中国提出了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0%的约束性目标。随着国外纷纷出台淘汰白炽灯路线图,我国也逐步加快了淘汰低效照明产品的步伐。2011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并将 2011 年 10 月 1 日至 2012 年 9 月 30 日设为过渡期,到 2016 年将全面禁止各种瓦数的白炽灯市面销售。2012 年 7 月,国家科技部编制了《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LED 推广及普及应用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节能减排仍然“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LED 照明产品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必将受到政府及市场的重视,有利于 LED 照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统计,2014-2016 年国内 LED 照明应用产值分别约为 1,169 亿元、1,566 亿元和 2,040 亿元,增长速度较快,LED 照明产品国内市场渗透率(LED 照明产品国内销售量/照明产品国内总销售量)达到 42%,较 2015 年上升 10%。LED 对传统照明市场的替代效应极大激发了半导体照明市场的需求,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有望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高工产研 LED 研究所预计,到 2020 年中国 LED 照明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4,614 亿元。 

2009-2016 年中国 LED 应用市场规模及 LED 照明应用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LED 照明市场的需求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个性化、特殊需求不断涌现。LED 照明产品日趋向个性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消费者对调光、调色、远控、互动等多方面的照明需求。在照明产品智能化的过程中,照明技术与智能硬件、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跨界融合,成为智慧家庭、智慧楼宇、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宏大繁杂的城市管理提供数据化支持。据专业机构 P&S Market Research 预测,全球智能照明设备和控制市场将从2014年的221.1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591.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8%。在此背景下,LED 智能照明及相关配套领域将成为行业内企业的必争之地,主要的国内外 LED 照明厂商纷纷推出智能 LED 照明产品,如欧司朗 Lightify 照明系统、飞利浦 Hue 智能灯泡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洗衣机行业:产量增长提速 零售及出口市场强势回升并扩大

我国洗衣机行业:产量增长提速 零售及出口市场强势回升并扩大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家用洗衣机产量持续增长,且两年增长速度较2023年之前有明显提升。到2024年我国洗衣机行业产量为11736.5万台,同比增长8.85%;2025年1-6月我国洗衣机产量为5860.4万台,同比增长10.3%。

2025年08月14日
我国扫地机行业销量强势回升 科沃斯相较领先 资本市场热度则持续下降

我国扫地机行业销量强势回升 科沃斯相较领先 资本市场热度则持续下降

从零售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扫地机零售量为先降后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扫地机零售量为432.88万台,同比增长36.0%。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空气净化器品类增多 使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预计2025年市场销量将突破384万台

我国空气净化器品类增多 使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预计2025年市场销量将突破384万台

2025年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空气净化器行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销售额方面,2021-2024年,我国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呈先降后升走势。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实现9%同比正增长。

2025年08月01日
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智能家电为主产品 资本市场进入冷静周期

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智能家电为主产品 资本市场进入冷静周期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生35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35.24亿元;2025年1-6月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生1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0.06亿元。

2025年07月08日
我国智能家电行业:智能彩电增长将乏力 智能清洁型家电“银发”及下沉市场潜力更大

我国智能家电行业:智能彩电增长将乏力 智能清洁型家电“银发”及下沉市场潜力更大

从智能电视激活户数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智能电视激活户数从2.19亿户增长到了3.26亿户,连续五年激活户数持续增长。但从增速看,可以明显看到我国智能电视激活户数每年增速呈现下降态势,2023年其同比增速仅3.5%,户数增长呈明显疲态,因为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家电市场增长或将呈现乏力状态。

2025年06月17日
我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持续增加 线上传统电商仍是主要销售渠道

我国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持续增加 线上传统电商仍是主要销售渠道

全球出货量来看,2024年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全年出货2060.3万台,同比增长11.2%;其中第四季度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 591.8 万台,同比增长 7.8%,增速较前三季度放缓。

2025年05月27日
我国冰箱行业销售额及均价逐年增长 出口市场持续回升 2025年出口将延续增长

我国冰箱行业销售额及均价逐年增长 出口市场持续回升 2025年出口将延续增长

从销量来看,2021-2024年,我国冰箱市场销量呈先升后降再升走势。2024年我国冰箱市场销量攀升至3508万台,同比增长12.6%。

2025年05月01日
我国小家电行业:厨房小家电线下零售额持续下降 个护小家电线上零售额增长

我国小家电行业:厨房小家电线下零售额持续下降 个护小家电线上零售额增长

从我国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小家电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750亿元,同比增长3.7%;预计到2025年我国小家电行业市场将达到5157亿元,同比增长2.3%。

2025年03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