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物联网这个名词由凯文阿什顿最先提出,并在2005年被相关报告引入并提出概念。我国物联网起步相对较晚,在2009年才开始进入培育期,重点在研发相关技术上,产业规模约5000亿元;2013-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整体进入导入期,在一些行业进行应用摸索,以集成业为主,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2016-2020年,与物联网相关的产品开始在个人、家庭及企业方面大规模应用,跨行业整合逐步开始,产业规模约5-10万亿元,行业进入成长期;2020年以后,物联网行业标准体系初步成熟,相关技术应用涉及全方位市场,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初步预计将达百万亿元,整体发展进入成熟期。
培育期(2009-2013) |
导入期(2013-2015) |
成长期(2016-2020) |
成熟期(2020以后) |
|
市场待点 |
技术创新 |
应用创新 |
服务创新 |
协同创新 |
应用主体 |
公共管理与服务市场 |
行业应用市场 |
企业、个人与家庭市场 |
全方位市场 |
应用规模 |
重点区域:典型行业的示范作用 |
以垂直行业为主,产业规模逐渐放大 |
跨行业整合逐步开始 |
人、物、服务网络的融合 |
标准制定 |
理解行业、技术与应用、从成熟应用提炼行业标准 |
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 |
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普及 |
标准体系初步成熟 |
市场接受度 |
培育和认知阶段 |
初步接受阶段 |
快速接受和发展阶段 |
广泛深入应用阶段 |
产业链形态结构 |
部分设备商先收益,示范应用主导 |
系统集成类企业为主,创新运营服务商初显 |
大规模系统建设、创新运营服务不断壮大 |
物联网运营服务商主导市场发展 |
产业规模 |
5000亿元 |
1万亿元 |
5-10万亿元 |
百万亿,并不断壮大 |
技术演进 |
个体设备问互联、低功耗、低成本 |
设备联网规模壮大,标签和各类传感器网得到广泛应用 |
各类感知技术不断成熟。物体以虑拟物体不断融入网络,物联网大数据规模扩大 |
协同与智能综合系统 |
由各行各业的厂商共同参与发展,组成物联网的庞大规模,并且,产业竞争已转变为产业生态链之间跨行业、跨环节的综合能力竞争。目前,物联网的竞争主要由行业巨头围绕产业生态主导权展开,其中,互联网企业主要依托先进云服务、海量客户资源等优势打造核心生态,聚合上下游企业,从对人的服务转变为对物的服务。
生态圈布局特点 |
典型企业代表 |
|
互联网企业 |
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向物联网领域自然延伸,依靠海量客户资源、技术积累、先进的云服务等禀赋优势,将通信、传感底层技术、复杂系统软件开发、云平台和生态能力从消费端转移到家庭、公共事业、行业的物联应用,从对人的服务转变为对物的服务。 |
阿里IoT,腾讯IoT、百度IoT,国外有AWSIoT,微软AzureIoT,IBMWatsonIoT,GoogleCloudIoT |
运营商 |
从万物互联切入,侧重产业价值链中的连接环节,包括连接平台管理,之后往产业链的上下游双向延伸。 |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沃达丰、AT&T |
行业企业 |
从熟悉的细分行业切入,借助行业属性和专业门槛,抓垂直应用及使能平台环节,打通行业设备感知、数据处理和应用使能服务,突出行业性、专业性的IOT数据和智能化特色。 |
GE、西门子、三一重工、海尔 |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我国物联网发展超预期,并已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物联网。我国物联网行业应用超百种,泛智能终端产品超过3000款,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呈加速态势,截至2020年6月,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1.06亿户。
从产业应用情况来看,目前,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个人、办公、汽车、物流、消费、资环、家庭、工厂和城市九大方面,其中,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最为可期,此外,预计全球物联网产值将在4—12万亿美元。
应用领域 |
细分领域 |
产值预估 |
城市 |
智能城市、智能交通 |
9.3-17千亿美元 |
工厂 |
智能制造、智能运营 |
12-37千亿美元 |
家庭 |
智能家居、智能小区 |
2-35千亿美元 |
资环 |
智能电网、智能环测 |
1.6-9.3千亿美元 |
消费 |
移动支付、智能超市 |
4.1-12千亿美元 |
物流 |
智能运输、智能仓库 |
5.6-8.5千亿美元 |
汽车 |
智能驾驶、车联网 |
2.1-7.4千亿美元 |
办公 |
智能办公、智能会议 |
0.7-1.5千亿美元 |
个人 |
智能穿戴、智能医疗 |
1.7-16千亿美元 |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现状与未来商机预测》。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