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4G基站主要部件市场分析:射频器件供应链体系完备 天线发货量全球占比大幅提升

       传统射频器件工艺成熟,国内已成为全球制造重心。国内射频厂家基本能完成 4G 基站绝大部分器件的加工制造。国内射频器件厂家通常能够完成包括:滤波器、双工器、合路器、耦合器、功分器和底噪放大器等器件的加工和制造,并同时具备子系统的集成和调适能力。射频器件的上游包括铝、银、铜等金属原材料和机械、电子元器件。射频器件生产需经过压铸、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和电装等多个环节,各产品的工艺流程相似,生产线设置也基本相同。通常射频器件厂家能够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型号的设计标准、质量要求和结构特点,调整某些具体的操作工艺,但其基本流程相同。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4G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

射频器件主要工艺环节以机械加工为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射频器件依据设备商设计规格,高度定制化,对供应商的综合制造能力要求极高。产品要求设计与实际制造工艺的高度结合,研发和设计能力须与制造加工工艺相匹配。研发人员不仅要精确地把握电磁波的原理及其产生和传递的规律,更要理解电磁通路中对各种金属元器件的具体要求,并在对产品使用场合和应用环境深入了解和分析基础上进行建模仿真以达到产品的最优化设计。因此,射频器件的研发、设计融合了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电磁学、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多种关键技术。

射频器件供应存在三方面壁垒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本土厂家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在制造成本优势下,中国已经成为 4G 基站射频器件的主要制造重心。4G 基站的绝大部分射频器件制造(除功放阵列)经过长期商用铺垫,已经十分成熟,供应链体系完备,技术和商务上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叠加国内制造业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全球 4G 基站设备器件的制造重心,设备龙头的器件定制、系统集成和采购主要与本土厂商合作,在 4G 建设高位持续的背景下,本土厂商将持续受益。

       本土天线厂商实力领先,竞争优势有望强化。4G 天线可以不依附于设备商而独立应标,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天线主要分为室外基站天线和室内分布天线等,室外基站天线安装在铁塔上,提供特定波束的电磁辐射为移动网络形成覆盖,根据辐射电波形状不同可分为全向天线、单极化定向天线、双极化定向天线、电调天线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室内分布天线安装在室内建筑、隧道等移动通信信号盲区,用以网络覆盖优化和增强,主要有吸顶天线、壁挂天线等,具有个头小,使用灵活,隐蔽性好等特点。室内分部天线一方面通过楼宇内分布天线,将移动通信信号通过天馈线传输到楼内各个角落,同时通过加装干线放大器,弥补因馈线损耗损失的能量,扩大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室内分布天线可以有效吸收室内话务量,分担室外基站话务负荷。

       天线与 RRU 之间采用公开接口,因而天线厂商可以依据接口规范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运营商也可对天线进行独立招标,因而不必然承受设备商的议价,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由于涉及电磁传播和材料工艺,天线研制对时间积累要求较高,从而具备较高附加值。

       国内天线厂商从 3G 时代开始突破,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天线制造的产业重心。3G时代,三大运营商拆包集采天线,国内厂商开始突破,当时Kathrein与Andrew合计占到全球天线市场79%,国内仅有京信通信占比9%。随着诸多独立厂商参与,国内无源天线在LTE中逐步完成了自给。2015年全球基站天线OEM发货量为486.56万,前十厂商中华为、京信、摩比、通宇和烽火占据五席,国内已成为全球天线制造的产业重心。

全球TOP10 天线厂商中,中国发货量占比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EJL Wireless Research

       随着一大批本土天线厂商涌现、设备商也主动参与到天线制造中,同时海外大厂持续分化整合,行业格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2004 年华为收购瑞士 HUBER SUHNER 的基站天线业务,将其作为战略方向,2012 年借助自身3/4G无线产品,华为的天线业务也乘势而起,短短6年内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基站天线厂商,2017年全球占比超过30%。

2013-2020年Sub 3G 和5G天线全球发货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EJL Wireless Research

       2017 年全球宏基站天线发货量为 453 万,考察品牌占比,华为占 32%、京信为 13%、摩比为 8%、通宇占 7%,中国天线产品发货量超过60%,十强有五,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目前国内主要天线厂商都已经具备供应4G产品的完整能力,随着4G海外市场的兴起,国内天线厂商将有望保持营收规模的高位。

2019-2024年全球4G天线发货量预测

 
数据来源:EJL Wireless Research

       结合之前分析,我们认为2019年后LTE全球强持续高规模投入,增量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品类结构上 C 频段和高频段天线占比将提升。

       目前国内集采天线平均价格为1000到2000元区间,考虑到海外市场单价偏高,预计全球4G天线年规模在56到40亿元价值空间。相对集中的是市场格局将会使国内龙头厂商持续受益。

资料来源:EJL Wireless Research,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NAS行业:C端为主要消费群体 多家企业相继布局 极空间销售业绩突出

我国NAS行业:C端为主要消费群体 多家企业相继布局 极空间销售业绩突出

随着技术的发展,NAS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NAS市场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NAS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约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整体来看,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年内NAS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数据中心行业:互联网为主要应用领域 三大运营商占市场主导地位

我国数据中心行业:互联网为主要应用领域 三大运营商占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407亿元,同比增长26.68%。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数据库行业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关键转变期

我国数据库行业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关键转变期

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数据库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产业欣欣向荣,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关键转变期。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403.6亿元,占全球7.2%,2023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约为540.4亿元,2024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678.8亿元,2027年预计增至1286.8亿元。

2024年10月15日
物联网在农业应用不断扩大 资本助力+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空间广阔

物联网在农业应用不断扩大 资本助力+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空间广阔

近些年来,我国物联网在农业中应用也不断扩大,比如说在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业机械自动化等方面,而从智慧农业市场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为940亿元,同比增长8.22%。

2024年09月23日
我国游戏行业:移动游戏占主导地位 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我国游戏行业:移动游戏占主导地位 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随着近些年我国游戏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和内容优质化,我国游戏用户规模也不断增加,行业销售收入也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到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4%;2024年H1游戏用户规模达到了6.74亿人,同比增长0.88%;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472.67亿元,同比增长2.08%。

2024年09月19日
【投融资】近五年我国BI(商业智能)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和金额均下降

【投融资】近五年我国BI(商业智能)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和金额均下降

数据显示,我国BI商业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32起减少到2023年的8起。2024年1-8月,我国BI商业智能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5起,投资金额达5.21亿元。

2024年09月14日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 2023年产业数字化占比为81.3%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 2023年产业数字化占比为81.3%

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逐年增长。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35.8万亿元增长到了5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7万亿元,同比增长7.37%。

2024年09月13日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业务量及规模逐年增长 在电子支付中占比已超60%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业务量及规模逐年增长 在电子支付中占比已超60%

从金额来看,从2018年到2023年之间,除2022金额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移动支付金额均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为55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

2024年09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