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①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
工业机器人可进行安装、制造、检测、物流等作业,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电子、化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 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广泛。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最早被应用于替代人工从事冲压、热处理、焊接、涂装等单调频繁的作业,或是在核能工业部门完成有害物料的搬运及工艺操作。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扩展到生产流水线上。目前,全球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的弧焊、点焊、装配、搬运、喷漆、检测、码垛、研磨抛光和激光加工等复杂作业。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也将在汽车制造业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进入2000年以后,出于替代人工的成本收益考量以及操作精度的客观要求,工业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食品饮料等一般工业。
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问题,由此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据IFR 统计,2015 年末韩国每万名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为478 台,日本、德国、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315 台/万工人、292 台/万工人、164 台/万工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 年末的机器人密度仅为36 台/万工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述差距的存在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工业机器人也将越来越多地在一般工业中得到应用,主要包括3C 工业( 即电脑(Computer) 、通讯(Communication) 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Electronic))、工程机械、家电产业、物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金属加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烟草、医疗、纺织、非金属制造等有较大用工需求或特殊操作精度要求的行业。
②劳动力成本上升将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国内制造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底端,主要依托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给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制造业人力成本上升。
同时,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一线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用工荒,变相提高了制造业的用工成本。
综上,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工业机器人替代越来越昂贵的劳动力是实现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预见,制造业的人工替代需求将造就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发展机遇。
③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很快,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却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模式粗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重视生产能力的扩张向重视技术能力的积聚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技术链核心环节,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端装备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产业之一,发展工业机器人是消化制造业低端产能的有效手段和最高表现形式。工业机器人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需要进行制造模式的升级。《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技术列为传统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技术。2014 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引领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制造业模式升级的探索。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制造模式的主流。
制造模式的转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自动化柔性制造,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制造模式转变的强力技术手段。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