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消费类软件产业运营格局态势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扶持
软件产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自200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从投融资体制、税收、产业技术、软件出口、人才吸引与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扶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软件出口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
(2)软件应用终端的快速扩张,刺激消费类软件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终端从个人电脑扩张至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等。近几年智能终端出货量增长迅速,软件的应用终端数量快速上升。同时随着终端硬件本身功能扩展、性能提升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对应用软件提出了更多需求,刺激消费类软件需求的快速增长。
(3)我国软件行业拥有成本优势
软件产品开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而言,国内软件人才的薪资相对较低,国内软件企业有较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
2、不利因素
(1)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软件行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并且目前消费类软件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对市场营销人员、高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要求均较高,需要人才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全球化视野、熟悉全球市场,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这类高素质人才比较稀少,目前主要依靠企业招聘具有潜力的员工自主培养。人才的稀缺阻碍行业的快速发展。
(2)国内软件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与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相对于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国内软件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相应的销售规模远不及国际知名软件公司,从而限制了国内公司的研发投入,对公司推出创新产品、持续保持竞争优势造成不利影响。
(3)国内知识产权环境较差
软件产品具有复制简单、扩散快、易盗版的特点,而国内用户对软件产品支付费用的观念尚未形成,制约了消费类软件在国内的发展。同时,国内软件开发商之间抄袭、模仿现象也较多,也影响国内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力度。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