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各大企业发布VR标准 VR产业标准化仍任重道远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VR游戏、VR电影、VR旅游、VR看房……到处可以看到VR的身影。当前VR产业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不仅渗入到影视游戏等娱乐行业,还串联房地产、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等行业,参与传统产业的转型革新。

  然而,看似“热闹”的VR产业确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标准,各VR企业各自“随意发挥”。使得前景向好的VR产业,市场上确是一片乱象。

  日前,为了规范VR产业,国内国外科技巨头纷纷发布VR参考标准,但要将这些标准真正的应用起来,还有着诸多难题。


 

  国内国外科技巨头纷纷发布VR参考标准
  近期,谷歌和微软分别代表移动生态和PC生态发布了VR参考标准。谷歌Cardboard已经被Daydream View替代,为了保证Daydream View体验,谷歌针对手机的软硬件底层进行优化,并加入用于交互的遥控器。

  国内小米已经跟进谷歌移动VR方案,华为最新的手机也宣布支持Daydream平台。而微软发布VR显示器参考设计产品虽然低调,但从微软秋季新品发布会相关信息中可以看出微软高性价比的VR显示器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惠普、戴尔、联想、华硕和宏碁都将成为微软VR显示器的OEM厂商。

  科技巨头凭借生态优势切入VR标准,而国内相关标准组织也在积极开展VR标准相关工作。1月29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环境数据表示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信标委图形图像分委会,SAC/TC28/SC24)成立,下设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对虚拟现实硬件产品、应用软件产品、交互方式、接口等方面开展研究。

  3月,AVS标准工作组启动虚拟现实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发,就虚拟现实内容表示、虚拟现实内容生成与制作、虚拟现实内容编码、虚拟现实交互、虚拟现实内容存储、虚拟现实内容分发和虚拟现实显示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4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在功能、性能、互通性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梳理,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并启动了VR/AR国家及行业标准征集活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张素兵透露:“我院已启动部分标准的立项,在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将正式启动虚拟现实标准化工作。”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2)正研究《虚拟现实音频主观评价方法》、《虚拟现实显示设备舒适度指导准则》、《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等电子行业标准立项建议。

  同样,信标委图形图像分委会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也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交了《虚拟现实头戴式现实设备》系列标准、《手势交互》系列标准、《虚拟现实应用软件基本要求和测试方法》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VR标准的制定并不易
  VR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产业生态,内容制作、交互方式、硬件规格还在不断演进当中,VR标准的制定并不易。

  首先,虚拟现实头盔还在快速迭代当中,现在做标准比较超前。VR头盔舒适度感知因人而异,受个人主观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影响很大,VR标准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体验的最低要求。但是VR头盔标准需求非常急迫,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也想做VR头盔标准。翁冬冬指出,为了不限制行业发展,头盔规范设定会宽泛一些。而且头盔标准只能从技术参数和测试方面去设定,无法完全保证VR体验,因为体验还涉及主机性能、内容设计等。VR体验部分会在舒适度标准中进行规范。

  其次,现在VR技术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以空间定位技术为例,有的厂商采用红外定位方案,精确度高,但是过于昂贵;有的厂商采用激光定位方案,精度比较高,但安装比较繁琐;还有的厂商采用可见光定位方案,虽然廉价,但限制因素较多,室内光线不能太强,否则对定位有影响。各个厂商空间定位技术方案不一样,很难去制定硬件规格。王聪认为,空间定位是技术问题,不是标准问题,标准无法解决技术发展问题,所以现在空间定位技术不适合标准化。

  再次,VR标准技术指标的科学性也是一大挑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华益认为,对于标准中明确的技术指标,需要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反复论证指标是否科学,技术指标需要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市场的实际情况。交互方式标准是一个典型,如果制定VR交互标准涉及交互使用场景、精确度、响应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连应用层、物理引擎都需要重新定义。VR交互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应用产生,现在去谈VR交互标准显得没有意义,就像纸上谈兵。

  最后,VR标准的制定只是开始,还需要执行、应用推广,以及标准应用的质量保障。标准发挥最大的作用在于应用,只有标准的严格执行,应用在实处,才能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有些标准虽然制定出来,却少有人执行,就像智能家居的标准一直难以得到实施,直到现在连互联互通的基础性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所以光有标准是不够的,只有得到落实并且能够有质量地执行,标准才有现实的意义。所以在标准应用过程中,要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予以一定程度的曝光,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结语:
  VR是一个全新的行业,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还需不断的磨合。而就目前来看,虽然国内外科技巨头制定标准的热情仍在,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提速增长

我国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提速增长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系统软件,是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基础平台,为其提供运行环境。近五年我国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整体呈现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为12378.7亿元,同比增速为11.8%。

2025年04月22日
卫星互联网行业:在轨卫星数量持续攀升 其中通信广播领域独占鳌头

卫星互联网行业:在轨卫星数量持续攀升 其中通信广播领域独占鳌头

相关布局来看,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低轨星座布局成为趋势,产业也将对相控阵卫星通信终端积极投入和布局。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达11605颗,终端设备及运营收入约为5000亿元,在线卫星通信终端数量约为400万套。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细分市场机器人占比最大

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细分市场机器人占比最大

产业链来看,我国具身智能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主要包括芯片、控制器、电机、通信模组、能源管理、AI算法、云服务等;中游为具身智能产品制造,主要包括各类机器人、自动驾驶载具;下游为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服务业、医疗健康、教育娱乐、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及算力规模持续增长 地方政府主导建设项目占比最高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及算力规模持续增长 地方政府主导建设项目占比最高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014亿元,同比增长15.4%。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存储、分析及加工为三大主要市场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存储、分析及加工为三大主要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三年我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1332亿元,较上年增长26.48%;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62亿元。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下游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下游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与算法,基础硬件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传感器,基础软件与算法包括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存储等;中游为技术层,包括AI芯片、类脑芯片、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数据标注、数据清洗与预处理;下游为应用层,包括智慧交通、工业制造、医疗领域、金融行业

2025年02月27日
我国云计算行业: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 2024年已披露融资额创新高达1756.92亿元

我国云计算行业:现代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 2024年已披露融资额创新高达1756.92亿元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存储等)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2025年02月25日
我国生成式AI行业:20-29岁用户使用比例最高 北京生成式AI服务已备案数量最多

我国生成式AI行业:20-29岁用户使用比例最高 北京生成式AI服务已备案数量最多

从应用场景来看,超60%的受访者曾经使用生成式AI应用来生成文本或图片、查询资料或搜索信息;超50%的受访者使用生成式AI应用进行语言翻译、处理数据。

2025年02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