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产品可以分为通用型产品和应用型产品两大类。以磁盘阵列为代表的通用型产品正向着多控、全闪存的方向发展,而面向特定领域的应用型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则是集群 NAS、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架构和对象存储。
一、通用型产品
1、多控存储
多控架构在多年前就已经被 EMC、HDS 等厂家在高端存储中采用,但是时至今日,多控存储呈现出更多控制器连接和多控架构中端化的新发展趋势。传统多控存储的内部连接网络基本采用 IB、PCI-E 和 Rapid IO 协议,这些网络协议存在应用不广泛、发展更新速度慢等不足,从而限制了多控存储的发展,因此传统多控存储的最大控制器数目一般为 16 个。随着低延迟、无阻塞、支持 RDMA 的 40/100GB 高速以太网的出现,多控存储内部连接网络有了新的选择。基于这种以太网的多控存储可以扩展更多的控制器,并且具备更低的成本。
目前多控架构已经不再是高端存储的专利,中端存储也大量采用了多控架构,比如 IBM V7000 支持 8 控制器扩展,HP 3PAR 支持 4 控制器配置,华为 S6800V3 支持 8 控制器扩展,宏杉 MS3000G2 支持 16 控制器扩展等。随着多控架构的技术日益成熟、成本逐渐下降,将越来越在中端存储、甚至低端存储中采用。
一般的多控产品的基本单元是双控引擎,由多个双控引擎组成多控系统。双控引擎出现故障,其双控引擎承载的部分业务将会中断。为了提升可靠性,部分厂家采用了融合四控缓存和镜像技术的多控高可靠架构,能够在 3 个控制器同时损坏的情况下保证系统不中断和数据不丢失。宏杉于 2017 年发布 V4 引擎技术,与 HDS VSP 是全球仅有的两家实现控制器 3+1 同步的产品。
2、全闪存
根据 IDC 的统计,全球存储行业在 2015 年推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接近 70%的组织已经部署了全闪存,或者将在未来 12 个月内使用全闪存。而中国市场相比于国际市场,全闪存的增长更为强劲,2016 年中国全闪存阵列的市场规模为 81.5 百万美元,同比增长 37.7%。根据 IDC 的预测,2017-2021 年,中国全闪存阵列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123.1 百万美元、178.8 百万美元、250.5 百万美元、342.0 百万美元和 443.6 百万美元,随着各行各业用户对全闪存产品认知的加深,未来五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 37.8%。
在闪存介质上,除了 PCI-E 闪存卡、SATA/SAS 接口闪存盘之外,基于 NVMe 的全新闪存介质已经开始进入市场。NVMe 是专门为闪存类存储设计的协议,相比 SATA/SAS 而言,性能有数倍的提升,可降低延迟超过 50%,并提供更高的 IOPS。基于 NVMe 的闪存介质将进一步推动全闪存阵列的发展。
随着行业上游半导体工业的发展,闪存硬件的质量将会上升而成本将会下降,全闪存阵列将逐步满足日渐增长的应用需求以及质量供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移动存储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
二、应用型产品
1、集群 NAS
随着文件类非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增长,从文件共享应用的读写带宽到文件系统的容量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传统的单控/双控 NAS 已经难以满足海量文件系统的管理需求,故集群 NAS 愈发受到重视。集群 NAS 是指协同多个节点提供高性能、高可用和高负载均衡的 NAS(NFS/CIFS)服务,包括大型可扩展的文件系统、高密度的存储节点和高速的内部互联网络三个核心关键技术。集群 NAS 的核心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或集群文件系统),系统采用横向扩展架构,通过将数据分布到集群中各节点的存储方式,提供单一的使用接口与界面,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的使用与管理。集群中所有磁盘设备整合到单一的共享存储池中提供给前端的应用服务器,集群 NAS 提供文件接口,不提供 Block 接口,适用于海量文件的高性能并发访问处理,不用于数据库类高并发、低延迟、高可靠性业务。2、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
软件定义存储(SDS,Software Defined Storage)是一种软件处于核心地位的数据存储方式,所有存储相关的控制工作都放在物理存储硬件外部的软件中,从而实现硬件和软件的解耦,甚至硬件上采用通用服务器,即不同的软件定义存储解决方案区别主要在软件,而且存储控制软件可以运行在任何类型的服务器硬件上。软件定义存储的优势在于使用通用服务器构建存储,且天然具备分布式能力,因此扩展性好、管理方便、成本较低。但问题同样在于采用了通用服务器,软硬件的兼容适配成为一个很大障碍,软件对硬件的控制以整台服务器为单位,无法精确控制各个器件故障的处理,任何节点服务器的故障,都会上升为系统级故障。同时,底层基于分布式文件或对象系统的技术特点,使得系统的数据一致性保证变差、读写时延加大、写数据性能变弱、故障恢复能力变差。软件定义存储的特点,使得其在 VDI 这样的特殊应用领域比较适合,但不适用于复杂应用和大型数据中心环境。
超融合(HCI,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的核心是将虚拟化计算和存储整合到同一个系统平台,主要指将计算、网络、存储以及服务器虚拟化等基本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上添加一个管理层,使得添加其他组件、部署并管理变得极为容易,而单一集成设备构成的节点可进行线性和无缝横向扩展从而实现随增长付费的灵活性。
在超融合架构中,硬件仅起到了基础作用,将硬件虚拟化成资源的软件以及节点管理软件是实现横向扩展和方便管理的关键。而决定超融合架构性能的也不再是 CPU、网络设备和存储器,而是虚拟化软件的兼容性、运行效能以及管理软件的效率与易用性。
3、对象存储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专为海量数据存储而设计的对象存储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 年以后,在纠删码、S3 等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开源项目和产品,如 OpenStack Swift、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Storage 等,但由于对象存储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包括与传统 SAN、NAS 的访问方式不兼容、与传统应用不兼容、不适用于在线高 IO 更新应用等,故对象存储主要还是在互联网行业的海量数据检索和长期保存领域中应用,在私有云和企业内部数据中心应用较少。【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