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现有过氧化氢生产企业共有70多家,现已能生产27.5%、35%、50%、70%等多种规格的过氧化氢产品。据统计数据,到2019年,中国过氧化氢有部分产能退出,实际新增产能约8.3万吨(折纯100%),总产能达382.3万吨。
序号 |
生产厂家 |
产能(折百) |
1 |
山东鲁西化工 |
27.5 |
2 |
赢创特种化学(吉林) |
23.1 |
3 |
浙江巴陵恒逸 |
14.9 |
4 |
湖南智成化工 |
11.0 |
5 |
山西潞宝集团 |
11.0 |
6 |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 |
9.6 |
7 |
安徽金禾实业集团 |
9.6 |
8 |
东营华泰纸业 |
9.4 |
9 |
江西理文化工 |
9.1 |
10 |
山东海力化工 |
8.3 |
11 |
江苏海力化工 |
8.3 |
12 |
湖北三宁化工(山西晋煤) |
8.3 |
13 |
广东乳源东阳光电化 |
7.7 |
14 |
山东兖州太阳纸业 |
7.7 |
15 |
上海阿科玛双氧水 |
7.7 |
16 |
湖南长岭炼化 |
7.7 |
17 |
浙江江山市双氧水 |
7.4 |
18 |
湖南建滔(衡阳)实业 |
7.2 |
19 |
山东东巨化工 |
7.2 |
20 |
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 |
7.2 |
21 |
巴陵石化 |
7.2 |
22 |
山东阳煤恒通化工 |
6.9 |
23 |
福建永荣科技有限公司 |
7.2 |
24 |
浙江名鑫 |
6.9 |
25 |
湖北华强化工集团 |
6.6 |
26 |
山西阳煤太原新材料 |
6.6 |
27 |
河南宏大化工 |
6.3 |
28 |
索尔维(镇江)化学 |
6.1 |
29 |
浙江平湖石化(卫星石化) |
6.1 |
30 |
山东明水大化 |
4.7 |
31 |
江苏中盐常化 |
4.4 |
32 |
山东德州实华 |
4.1 |
33 |
安徽泉盛化工 |
4.1 |
34 |
安徽华尔泰 |
4.1 |
35 |
湖南双阳高科 |
4.1 |
36 |
安徽国泰化工(六国化工) |
4.1 |
37 |
山东滨化 |
2.8 |
38 |
河北正元 |
2.8 |
39 |
河北田原 |
5.5 |
40 |
浙江闰土 |
2.8 |
41 |
广西华鑫久荣 |
2.8 |
42 |
柳州东风容泰化工 |
2.2 |
43 |
湖北兴发化工 |
2.2 |
44 |
山东莘县巨业 |
1.9 |
45 |
广西田东达盛 |
1.4 |
其它 |
59.1 |
|
合计 |
382.3 |
一直以来,我国过氧化氢市场供需保持平衡,并呈现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过氧化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持平,均为284万吨;2019年,我国过氧化氢产量为291万吨,表观消费量为292万吨。

从下游应用来看,己内酰胺、造纸行业、印染纺织是我国过氧化氢的主要消费领域,分别占比30%、27%、23%,污水处理、环氧大豆油、HPPO环氧丙烷等行业也有少量消费,依次占比7%、7%、3%。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而过氧化氢产能却在持续提升,预计还有近160万吨的新增产能,未来产需结构的失调,将会使生产企业进入一个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阶段,国内大企业产能占有率将逐步提升,同时小企业装置将逐步被淘汰,行业竞争加剧。
序号 |
企业 |
产能(折百) |
1 |
江苏富强新材料(金岭集团) |
19.3 |
2 |
天津渤化化工 |
3.5 |
3 |
巨丰新能源 |
20.6 |
4 |
田东达盛化工科技 |
2.8 |
5 |
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二期 |
4.1 |
6 |
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 |
7.2 |
7 |
广西兴鹏新材料一期 |
8.3 |
8 |
湖北华强化工集团 |
4.1 |
9 |
香港建滔集团 |
5.5 |
10 |
金浦集团 |
30.0 |
11 |
泰兴怡达化学 |
10.8 |
12 |
河北凯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2.8 |
13 |
江苏瑞恒新材料(扬农集团) |
15.1 |
14 |
巴期夫(湛江)一体化项目 |
11.0 |
15 |
兖矿鲁南化工 |
8.8 |
16 |
山东民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5.5 |
合计 |
159.4 |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过氧化氢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