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原辅料及印染行业发展方法研究与分析(图)

        原辅料行业研究方法:原材料价格和汇率最关键 

        棉纺、毛纺以及丝绸行业研究方法的共性较强。作为基础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几乎占了棉纺纱线、毛纺纱线和生丝生产成本的 70%以上。因此棉花、羊毛及蚕茧价格是研究这些行业的重要指标。对于面料制造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占比略微下降,但一般也在 60%左右。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主要关注产能、产量、订单量和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等指标。


        此外,由于上市的纺织企业出口占比一般占 50%以上,多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也是重要因素。最后,产业政策对成熟的完全竞争型行业亦有较大影响。 
 
        以棉纺为例,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供给主要依靠国内供给。棉花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经济作物,由于产业链长和产业关联度高,牵连广泛,对我国经济发展、农业收入、企业生存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进口国,约占世界棉花总消费的 40%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 20%以上,进口量占 40%以上。我国的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长江及黄河流域三大区域,2014 年以前年平均产量在 600-700 万吨之间,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年产量有逐年减少之势,15 年产量为 560 万吨,16 年产量为 530 万吨。同一时期,我国年棉花消费量在 2007 到达最高 1110 万吨,之后几年棉花消费量不断下降,从 2011 的 784 万吨下降到 2016 年的 708 万吨。棉花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值,再加上我国实施的收储棉和价格维护等政策,为棉花进口留存空间。 
 
        我国棉花进口贸易政策先后经历常规关税与配额管理阶段。在 2005 年前,我国采取常规关税以及关税配额管理。在 2000 年以前,我国政府对从国外进口棉花没有配额限制,只包含 3%普通税率以及对最惠国征收 8%的最惠国税率。2000 年以后,为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及国内市场,我国政府采取关税配额制度,即每年通过发放配额的方式对进口棉花量进行控制,同时对进口棉花收取 3%税率。然后实际上在这一阶段,实际进口的棉花数量是低于政府所给定的配额数量。 
 
        在 2005 年后,我国采取关税配额加滑准税的方式对进口棉花数量进行控制。即在配额之内采取 1%低税率,配额外棉花采取滑准税,税率滑动区间不断调整。每年发放的配额数量为 89.4 万吨,但会有额外采取滑准税的进口,且总体来看,进口数量逐渐增加,体现了我国对进口棉花的需求很大。在 2012 年时棉花进口量达到最高 513 万吨,但随后几年数量逐渐减少,2016 年时取消配额外进口,意味着当年进口量只有配额 89.4 万吨,而同期之下国内棉花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2017 年,棉花进口配额数量依旧为 89.4 万吨,是否增加额外配额数目尚未可知。 

        印染布的主要原材料为染料和坯布。一般印染厂会自备坯布,部分会使用客供坯布,其他原材料还包括染料、染料助剂等。 
 
        收储制度意指国家通过购入与卖出棉花来稳定市场价格,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产业政策。我国棉花储备制度由来已久,最早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履行储备职能,后来又组建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棉)。但随着世界棉花产量与价格、油价和汇率、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等的变化,中储棉对棉花市场的调控已逐渐失去控制,未能完成最初的设想。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棉花消费受到很大冲击,价格不断下降。国家相机 4 次实施收储,共 285 万吨,价格 12600 元每吨。其后 2009 年棉花价格反弹不断提高,国家库存棉花分三次抛空,仍不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价格一升再升,最后从至高点 32000 元每吨一月内狂跌至 20000 元每吨,参与市场炒作者损失惨重。在 2011 年及接下来三年,国家采取临时收储预案,共计收储 1583 万吨。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印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出台临时收储制度的目的,是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然而却与最初设想背道而驰。在收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其他各方面因素,包括全球棉花生产与净出口,各国对棉花生产农业补贴,世界棉花价格变化,我国棉纺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等,使得制度没有被很好的实施,一度制度僵化,使得棉纺企业损失严重,中小企业破产众多,也未能很好的惠及棉农。 

表:棉花产业补贴政策近年持续调整
 

        持续 3 年的收储政策谢幕,棉花直补政策于 2014 年出台,“直补+抛储” 成为棉花市场的主导因素。最初在新疆(含兵团)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采取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仍按市价进行成交,对其中存在的差价根据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补贴。直补政策具有众多优点,是对棉花生产的一大利好。同时,国家根据市场情况每年向市场投放一定数量储备棉。储备棉的抛售,有效缓解了棉花库存压力,满足了纺织企业用棉需求。随着纺织行业运行平稳,棉花需求逐渐恢复,产需缺口仍需要由储备棉弥补,因此,储备棉抛售政策仍主导国内棉花市场行情。 

        印染行业研究方法:纺服板块最具周期性的子行业 

        环保政策对印染行业的供给端具有重大影响,也是纺服板块最具有周期性的子行业。印染行业因为污染较大,因此除了需要关注染料、助剂等原材料价格、印染企业产能情况和下游需求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环保政策对行业的巨大影响。一般来说,在重大会议期间,以及环保政策收紧时期,行业都会有大规模临时性的产能关停情况,会使得供给快速收缩,印染价格上涨。此外,上游染料价格的波动对印染价格也有直接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为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海尔曼太通、华伟实业股份为行业头部企业

中国为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海尔曼太通、华伟实业股份为行业头部企业

我国是全球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地区之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尼龙扎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68.35百万美元,占全球的31.41%;从生产端来看,我国尼龙扎带产量来全球占比达到了54.20%。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沉淀二氧化硅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但产能过剩局面持续存在

我国沉淀二氧化硅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但产能过剩局面持续存在

从产量来看,自2019年之后我国沉淀二氧化硅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沉淀二氧化硅产量约为196.1万吨,同比增长3.20%。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染料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国内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染料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国内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产量来看,2020-2023年我国染料产量呈增长走势。2023年我国染料产量达到88.3万吨,同比增长2.2%,约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70%左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到2024年我国染料产量达到93.9万吨,同比增长5.2%。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丁腈橡胶产需量连续三年稳步回升行业贸易逆差额则呈现缩小态势

我国丁腈橡胶产需量连续三年稳步回升行业贸易逆差额则呈现缩小态势

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丁腈橡胶产量、表观需求量均呈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丁腈橡胶产量为24.8万吨,同比增长5.52%;表观需求量为30.8万吨,同比增长5.84%。整体来看,我国丁腈橡胶产量小于表观需求量。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氢气行业:煤制氢为主要制取方式 西北、华北、华东产量占比合计超75%

我国氢气行业:煤制氢为主要制取方式 西北、华北、华东产量占比合计超75%

氢气制取方法主要有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其中我国氢气制取中煤制氢占比最高,为57.7%;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为22.4%。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工业雷管产销整体下滑 四川省产量国内排名第一

我国工业雷管产销整体下滑 四川省产量国内排名第一

产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工业雷管产量持续下滑。2023年我国工业雷管产量为7.24亿发,同比下降10.06%。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近两年产量高速增长  进口市场中德国、美国为主要来源国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近两年产量高速增长 进口市场中德国、美国为主要来源国

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建筑涂料总产量约1360万吨,占全国涂料总产量的38%,行业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2024年1-7月,建筑涂料产量为700万吨,约占全国涂料总产量的34%,行业占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

2024年11月06日
氧化锆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国内企业正积极追赶

氧化锆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国内企业正积极追赶

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全球氧化锆市场规模到达到了72.77亿元,2022年中国氧化锆市场容量达9.27亿元。预估到2028年全球氧化锆市场规模将达到105.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6.52%。

2024年11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