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对磷酸盐的市场调查及发展预警。特别是我国草甘膦90%以上用于出口,由于外需并不强劲,生产企业稍一放量,国内外价格就会应声而落。
3月份以来,因受装置开工率过低影响,黄磷价格稍有反弹。然而至3月末,涨幅并不大的磷价开始受到下游抵触,市场购买意愿趋冷,这轮反弹稍纵即逝。实际上,近年来不论是母体原料黄磷,还是中间体磷酸,抑或是下游三聚磷酸钠等产品,整个磷酸盐行业景气度极低,市场交投清淡,犹如陷入长不可测的“冰封期”。
增本减利 贯穿产业链
近几年来,黄磷面临的增本减利因素趋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磷矿石渐进式涨价。特别是2012年4月,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四川5省制定了《磷矿资源开发准入管理办法》、《磷矿矿业权规范投放管理办法》、《磷矿年度开采总量调控管理办法》等5项磷矿资源管理新措施,而5省磷矿产量占全国的92%,所以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后,在整肃磷矿市场乱象的同时,也推动了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
然后是电价的累计大幅上涨。作为单位产品电耗1.4万千瓦时的高耗能产品,黄磷制造成本中六成以上为电力成本,各地多轮电价上涨让黄磷生产难以招架。同时,还有铁路运费涨价,包装桶铁皮加厚,人工成本增加等,均加大了黄磷加工的费用支出,侵蚀了经营利润。
显然,黄磷涨价的影响势必首先传导到中间体磷酸,继而再通过深加工传导给下游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酸式焦钠等产品。在总需求萎缩和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打压下,增本减利贯穿整个磷酸盐产业链,产品提价动力消耗殆尽,企业业绩堪忧,市场低迷不振。
需求有限 拉涨动力弱
磷酸盐传统下游有洗涤剂、陶瓷、电镀、除尘防腐、农药、食品添加剂等行业,但消耗总量有限,拉涨乏力。特别是随着洗涤剂禁磷范围不断扩大,其最大宗产品三聚磷酸钠已基本退出洗涤助剂行业,这使得磷酸盐工业用途锐减2/3以上。
近几年农药行情较好,但随着22种有机磷高毒农药的停产与停售,行业黄磷消耗总量裹足不前。现主要耗磷产品为农药中间体三氯化磷和草甘膦等。近年来,草甘膦行情反复无常,价格区间保持在2.6万~4.5万元,已不能与2008年的10万元天价相提并论。特别是我国草甘膦90%以上用于出口,由于外需并不强劲,生产企业稍一放量,国内外价格就会应声而落。目前尽管一些优势企业仍有利可图,但行业整体开工率并不高,总体不足五成。即使按国内现有产能60万吨满产计,以单位草甘膦黄磷单耗0.3吨测算,草甘膦整体消耗黄磷也不过18万吨。与200万吨总产能相比,乃是杯水车薪,因此寄望草甘膦拉动黄磷市场走强并不现实。
而食品添加剂用磷酸盐,需求增长缓慢,拉动作用更显微弱。虽然依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有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钾、六偏磷酸钠等近20个磷酸盐品种被列入附录,但用量有限。特别是在食品添加剂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违规添加、过量添加行为大大收敛。同时,由于饮食方式迥异,我国人均磷酸盐类添加剂消耗量,远不及美国每人每天0.32克磷的摄入水平。
竞争激烈 出口渐萎缩
磷酸盐出口受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关税因素,二是海外同业竞争。
目前国内大部分磷酸盐产品仍执行较高的出口关税税率,且已取消了出口退税,另外还需缴纳出口环节增值税。如我国黄磷出口关税为20%,而越南仅为5%,且企业还可获得5%的退税。
我国磷酸盐产品出口面临着越来越多海外同类产品的阻击,特别是在传统的欧洲市场表现尤甚。新的竞争对手正在不断崛起,较远的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非洲企业,它们凭借丰富、高品位的磷矿资源和地理、海运等优势,与国内企业争夺欧洲市场;较近的有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越南等企业,它们依靠电力、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国内企业争夺亚太市场。这些,都削弱了国内磷酸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数据显示,摩洛哥2014年前两个月磷酸盐出口量达310万吨,同比增加了8%。而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磷酸盐出口最大品种磷酸全年出口仅47万吨。北非、中亚等地磷酸盐行业的快速崛起,已经终结了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的出口大国地位。国际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而出口滞涨的后果,就是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短评 磷酸盐业需自我救赎
实际上,磷酸盐苦难的种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埋下了。当时,国内滇、黔、川、鄂等磷矿主产区,在东部技术输出帮扶下,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一座座大小不等的黄磷炉,短短10余年时间,国内黄磷总产能就跨越了200万吨大关。随后,各地又打着延伸产业链的旗号,纷纷向下游拓展,复制着由黄磷到磷酸再到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等雷同的产品路线,很快就使磷酸盐总产能远远超越了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直至今日,业内仍时常传来某地决心打造国内最大磷酸盐基地的报道。这无疑加深加重了供需失衡程度。如果继续照此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磷酸盐市场都难以走出梦魇般泥潭,其“冰封”过程将相当漫长。而若想走出泥潭,磷酸盐行业需要的是自我救赎。
总体来看,国内磷酸盐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和政策措施,坚决淘汰过剩产能;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在资源富集区建立若干电矿磷一体化龙头企业,并积极实行总量控制;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实行细分市场和专业分工,避免同质化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