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影响中国氨基酸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导读:2017年影响中国氨基酸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2001年至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84%,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对安全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和环保健康的日化护理品的需求会呈现较大的增长。

参考《2017-2022年中国氨基产业专项调查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1、有利因素

       (1)整体市场环境趋好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2001年至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84%,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对安全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和环保健康的日化护理品的需求会呈现较大的增长。

       (2)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的大国,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程密切相关,食品工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给食品添加剂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该行业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2007年我国农药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因此医药、农药中间体产品在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产业政策支持

       气候变化、环境危机、能源资源短缺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生物制造具有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构建可持续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同时国家连续出台了包括《“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生物制造产业相关发展的政策,产业监管、审批、市场准入机制及创新支持等配套政策不断成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如《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支持相关生物企业、生物产品的发展和培育。合肥市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14年12月,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合肥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生物产业列为合肥市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未来将以更高的定位和更广的视野,将生物产业培育、打造成合肥未来全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4)行业处于技术应用前沿

       近年来,氨基酸产业在菌种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工业微生物分子育种、工业酶分子改造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炼制与生物质转化、生物催化与生物加工、现代发酵等现代生物制造技术不断取得重大创新和产业应用,对工业基础原材料的石化原料路线替代、传统工业的工艺路线替代以及生物产业升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基因组信息的代谢和调控网络重构的基因组育种改造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基因组改造技术、系统代谢工程技术、基因组快速进化技术、基因组删减技术、细胞全局扰动技术等微生物基因组育种技术已经在氨基酸等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极有可能“引发传统工业微生物育种及发酵产业的革命”,大幅度提高生物产品的生产水平。

       2、不利因素

       (1)产品产能扩张过快

       我国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风和模仿的情况,在氨基酸行业中也存在企业重复建设情况。随着部分市场已饱和的大品种氨基酸产能的不断扩张,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从而导致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

       (2)同质化竞争

       虽然我国氨基酸行业已经在生产技术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相对匮乏,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过高,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种类及产量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较低,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核心技术上具有国际优势的品种极少。

       (3)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

       生物发酵产业尤其是大品种氨基酸生产要素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其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为了能够在逐步压缩的利润空间中得到正常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寻求低成本的替代原料以降低综合成本。

       (4)行业对原材料的限制

       目前,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大多采用糖质或淀粉质为主要原料,这些原料主要来源于玉米等粮食作物,这对我国粮食供给是一个挑战。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使用玉米淀粉作为少数生物发酵品种如赖氨酸、谷氨酸等的原料,对氨基酸以及生物发酵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小品种氨基酸由于整体生产规模较小,附加值较高,运用广泛,并未受到限制,同时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发替代性的原材料,如纤维素生物质资源等。

       (5)基因工程领域往往受到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

       生物发酵产业中采用的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成本上的竞争力往往需要转基因农作物的生产来协助实现,然而基因工程领域受到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欧洲对转基因作物的限制更为严苛,对国际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为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海尔曼太通、华伟实业股份为行业头部企业

中国为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海尔曼太通、华伟实业股份为行业头部企业

我国是全球尼龙扎带主要生产地区之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尼龙扎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68.35百万美元,占全球的31.41%;从生产端来看,我国尼龙扎带产量来全球占比达到了54.20%。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沉淀二氧化硅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但产能过剩局面持续存在

我国沉淀二氧化硅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但产能过剩局面持续存在

从产量来看,自2019年之后我国沉淀二氧化硅产量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沉淀二氧化硅产量约为196.1万吨,同比增长3.20%。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染料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国内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染料行业资金壁垒较高 国内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产量来看,2020-2023年我国染料产量呈增长走势。2023年我国染料产量达到88.3万吨,同比增长2.2%,约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70%左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到2024年我国染料产量达到93.9万吨,同比增长5.2%。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丁腈橡胶产需量连续三年稳步回升行业贸易逆差额则呈现缩小态势

我国丁腈橡胶产需量连续三年稳步回升行业贸易逆差额则呈现缩小态势

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丁腈橡胶产量、表观需求量均呈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丁腈橡胶产量为24.8万吨,同比增长5.52%;表观需求量为30.8万吨,同比增长5.84%。整体来看,我国丁腈橡胶产量小于表观需求量。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氢气行业:煤制氢为主要制取方式 西北、华北、华东产量占比合计超75%

我国氢气行业:煤制氢为主要制取方式 西北、华北、华东产量占比合计超75%

氢气制取方法主要有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其中我国氢气制取中煤制氢占比最高,为57.7%;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为22.4%。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工业雷管产销整体下滑 四川省产量国内排名第一

我国工业雷管产销整体下滑 四川省产量国内排名第一

产量来看,2019-2023年,我国工业雷管产量持续下滑。2023年我国工业雷管产量为7.24亿发,同比下降10.06%。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近两年产量高速增长  进口市场中德国、美国为主要来源国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近两年产量高速增长 进口市场中德国、美国为主要来源国

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建筑涂料总产量约1360万吨,占全国涂料总产量的38%,行业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2024年1-7月,建筑涂料产量为700万吨,约占全国涂料总产量的34%,行业占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

2024年11月06日
氧化锆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国内企业正积极追赶

氧化锆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国内企业正积极追赶

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全球氧化锆市场规模到达到了72.77亿元,2022年中国氧化锆市场容量达9.27亿元。预估到2028年全球氧化锆市场规模将达到105.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6.52%。

2024年11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