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前布局战略科技设施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显示,着力打造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各类高水平研究机构为协同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建设“1+1+3+N”战略创新集群,加快汇聚形成服务全省、辐射华南、链接全球的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创建广州实验室,支持生物岛省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等不少于2个国家实验室入区设立广州基地并顺利建设,提升黄埔实验室发展能级。支持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设立国家实验室或其分支机构。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加快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聚焦信息与智能科学、材料工程、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领域,建设需求导向的科学咨询和设施遴选机制,打造通用型和专用型相协同、国家级和地方级相结合,全域联动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体系,加快推进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慧眼大设施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纳米国家科学中心、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超高清视频、机器人、轻量化高分子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CPS离散制造数字化等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打造多元化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2.超前建设一流大院强所
制定实施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院强所布局向精准化、最佳化转变。强化大院强所集聚。加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推动中科院13个“国家队”项目落地运营,进一步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国家级大院强所。筹建黄埔大学,加快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研究院/研究生院,推动国家火炬创新学院落地,吸引港澳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在黄埔设立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顶尖学院或重点实验室。大力引进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和工业级实验室,推动央企、外资重点研发平台布局。吸引市场敏感度高、消化吸收转化能力强、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新型研发机构落地。锻造核心优势专业。建立健全大院强所学科专业设置的政府与用户、过程与事后“双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高校院所通过转移、扩设、合作等方式,集中资源力量做大做强急需学科,补齐关键专业短板,确保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下一代通讯等硬科技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具有唯一性与颠覆性,形成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拳头专业和学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院所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形成各具品牌特色的差异化专业体系。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技术解决方案基地,集聚一批前沿交叉领域的卓越研究中心。以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库建设为依托,推进各院所基础性、共性技术资源和应用转化体系集成共享,深化面向产业端的规模化、定制化和敏捷化科技服务。“十四五”期间,新建10家以上中科院系科研院所、100家以上专而精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打造超过20项具有唯一性与颠覆性的学科专业,落地超过30个细分领域交叉学科技术解决方案中心。
“1+1+3+N”战略创新集群 |
1.国家实验室
广州实验室: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同建设,实现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运作,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2.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三大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以清华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为基础,建设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依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建设,围绕生命活动多维高内涵全细胞图谱及其变化路径、体外模拟多谱系细胞功能模块重构与再生、人类细胞谱系数字化模型构建等领域,建立系列关键技术、设备和平台,同步建设国家人类细胞谱系资源库。
(2)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依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建设,是我国首个航空轮胎动力学试验大科学装置,解决我国在以航空轮胎为代表的高端非公路轮胎方面的“卡脖子”问题。
(3)慧眼大设施工程:围绕生命组学、精准医学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建设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关研究技术平台、临床研究检测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打造智慧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
(1)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由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联合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龙头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创建,开展世界领先的新一代显示技术产品和工艺研发,打造全国显示行业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
(2)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金发科技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重点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平台、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应用平台,为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供配套支撑。 |
3.超前打造国际科技信息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强与国家级机构、顶级链主企业、头部科技运营商等深度合作,建设科技战略高端智库,加强科技决策咨询数字化建设,及时研判前沿科技走向,引导产学研界走向全球视野、理念创新、科学方法论引领下的科技创新。打造科技信息智能中枢。依托数字技术和专业数据库建设,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交流中心,实现与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科研院所信息资源等无缝衔接,打造全球科技扫描系统和全球成果回溯系统,高时效、高指向地开展科研信息深度检测和知识产权智能溯源,发现发掘“卡脖子”技术和“卡脖子”人才,精准组织科研力量高效攻关。
4.超前推动重大创新活动
组织推进源头科技创新,依托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集聚大学者、大专家,主动承接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推动应用基础研究比重达到20%-30%的国际一流水平,争取涌现诺奖级重大创新成果。围绕“从0到1,从1到100”的硬科技攻关和国产替代方向,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在生命科学、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边缘计算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强化重大科技开放创新,深化与港澳及中以、中日、中乌等科技合作,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合作,依托“四区四中心”重点平台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一批国际合作重大科技攻关样板工程。提升企业科技自强能力,健全基础研究政策供给体系,加强与国家、省、市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对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前沿交叉领域源头创新能力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度。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和政府服务作用,鼓励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新贵,抢占全球价值链高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