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显示,“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领先经济增长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16年、2018年、2020年三个年度均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4800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6000万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险统筹层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36万人、技能人才166.7万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质量显著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查处工资类案件数、涉及农民工数、追发工资待遇数分别比“十二五”下降68.5%、69.1%、56.5%,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根治欠薪取得明显成效,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扎实开展,累计帮扶68.9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为306.4万名特困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12亿元。系统行风建设持续优化,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88.4%,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四五”期间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十二五”基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十三五”完成数 |
一、就业 |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27.9] |
[300] |
[342.9] |
2.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4 |
4.5 |
2.83 |
二、社会保障 |
|||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5 |
95以上 |
95 |
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95以上 |
-- |
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36.6 |
458 |
564.24 |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28.9 |
540 |
683.86 |
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99.3 |
540 |
-- |
三、人才队伍建设 |
|||
8.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99 |
400 |
435 |
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万人) |
31 |
45 |
45 |
9.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 |
11:39:50 |
10.5:40.5:49 |
10.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407.6 |
500 |
574.3 |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111.3 |
150 |
164 |
11.引进外国专家和人才(万人次) |
[1.2] |
[3] |
-- |
四、劳动关系 |
|||
12.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7 |
95以上 |
96.4 |
13.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 |
60以上 |
69.7 |
1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4 |
92以上 |
98.6 |
15.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
99.3 |
95以上 |
98 |
五、公共服务 |
|||
16.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
69.5 |
90 |
93.5 |
17.社会保障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应用目录平均开通率(%) |
-- |
90 |
-- |
备注:1.[ ]为五年累计数。2.受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影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引进外国专家和人才、社会保障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应用目录平均开通率等4项指标不再统计“十三五”完成数。资料来源 |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与全国差距明显收窄,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统筹层次、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0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素质更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人力资源与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实现同步推进。202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540万人、700万人。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十三五”基数 |
“十四五”目标 |
属 性 |
一、就业 |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42.9] |
[≥300] |
预期性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5.4 |
5.5左右 |
预期性 |
3.城镇登记失业率(%) |
2.83 |
4.5以内 |
预期性 |
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379] |
[350] |
预期性 |
5.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101.7] |
[150] |
预期性 |
二、城镇居民增收 |
|||
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39442 |
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三、社会保障 |
|||
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以上 |
预期性 |
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773.64 |
4900 |
预期性 |
9.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283.55 |
1450 |
预期性 |
10.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3490.09 |
3450 |
预期性 |
1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64.24 |
620 |
约束性 |
1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83.86 |
800 |
约束性 |
1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资金总额(亿元) |
128 |
≥300 |
预期性 |
四、人才队伍建设 |
|||
1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435 |
540 |
预期性 |
15.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
— |
50 |
预期性 |
16.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
[30.1] |
[31] |
预期性 |
17.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 |
617 |
800 |
预期性 |
18.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574.3 |
700 |
预期性 |
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万人) |
164 |
210 |
预期性 |
20.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199] |
[125] |
预期性 |
21.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46] |
[30] |
预期性 |
五、劳动关系 |
|||
2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8.6 |
92以上 |
预期性 |
23.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9.7 |
60以上 |
预期性 |
24.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结案率(%) |
98 |
96以上 |
预期性 |
六、公共服务 |
|||
25.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5970 |
6100 |
预期性 |
26.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24.4 |
67 |
预期性 |
备注:[ ]为五年累计数。 |
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具体化,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
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强化就业服务对接,每年稳定提供5万个公益性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安置。组织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等参加就业见习,落实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提高其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基层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招募选拔1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施“三支一扶”人员专项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期满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实施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轮训计划,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活动,提高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强化创业引领,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每年新建4-6个青年创业园。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为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全省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升级“八大工程”,优化“两大平台”,打造创业服务升级版。实施创业领航工程,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创业江淮未来新徽商”特训营。实施创业筑巢工程,建设一批安徽青年创业园、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十四五”期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0亿元以上。实施青年创业工程,创建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安徽青年创业奖”评选。实施高端人才创业工程,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办企业,建设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和“返乡创业之星”。实施退役军人创业工程,建设退役军人创业服务点和一批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实施皖厨创业工程,创新“六个一批”举措,促进皖厨师傅就业创业。打造创业服务云平台,推动云平台本地化运用,发行电子创业券。打造创业创新竞赛平台,开展创业创新项目竞赛,选拔一批优秀创业创新项目,促成参赛项目成果转化。 就业失业监测预警项目。每月组织开展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开展劳动力调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失业预测预警模型,防范化解群体性失业风险。 “智慧就业”工程。全面推进就业领域业务标准化、事项精细化、操作便捷化、服务平台化、受理协同化,创新提升信息化便民服务能力,打造集权力公开、网上办事、信息互动、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拓展网上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渠道,推动线下实体网点服务与线上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安徽公共招聘网运行管理,推进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工信息精准匹配,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就业政策主动推送服务和数据综合分析,推进全省就业数据信息的横向、纵向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 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规模、行业结构、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显著提升。建设2-3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育15家左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120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实现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0%,从业人员4万人,人才寻访、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占比大幅提升。开展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每年千人培训计划,力争到2025年,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95%以上。 |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
全民参保提升计划。依托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实行社会保险相关数据省级集中管理,实现与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省政务平台的联通共享,以及社会保险业务省市县实时同步。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据集中比对,精准锁定未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开展全省参保扩面“政策送人”专项行动,通过拨打电话、发送信息、登门服务、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把社保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促进社保精准扩面。 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计划。依托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网上参保登记申请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支持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综合服务平台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模式,以快递(配送)、外卖、网约车平台类企业服务人群为重点,逐步实现平台类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全覆盖。 |
新阶段江淮英才工程
新阶段江淮英才工程 |
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计划。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安徽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国际交流计划,鼓励各地和用人单位制定博士后留皖生活补贴、落户、购房、人才公寓、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集聚一大批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在安徽创新创业。到2025年,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达到800个左右,力争博士后研究人员达10000人,博士后人才队伍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亿元。 “鸿雁聚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扶持计划。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引进、培养和集聚更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皖创新创业。到2025年,争取国家支持新建1个以上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力争实现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在省辖市全覆盖。每年遴选资助35个左右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 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围绕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两年选拔24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十四五”期间,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0人,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表彰不少于10人。定期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选拔核准工作。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高级研修项目,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每年举办60期高研班,为60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加强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管理,鼓励支持各行业各系统开展全员培训。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项目。贯彻落实国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相关政策要求,依托党校、高职院校等教育资源,在全省设立10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挂牌管理。对全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专项培训,每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 人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人才人事“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人才人事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开发职称评审信息化系统,实现职称业务网络办理。完善全省统一的人事考试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人事考试服务体系。 |
技工强省建设工程
技工强省建设工程 |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5家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各地建设市、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技能展示体验等核心功能和师资培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配套功能。建设一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研修。依托企业、技工院校等,建设200个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全省技工院校联盟,依托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工种),加速培养“新精尖缺”高技能人才。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安徽职业培训在线学习平台和安徽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培训电子档案和学分累计制度,构建线下与线上、现场与远程、理论与实操有机融合的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人数70万人次以上。 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工程。认定8家省级高水平技师学院,建成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省级精品特色专业,采取“一校一策”“一专业一方案”方式予以支持。稳定和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招生30万人,在校生稳定在20万人以上,每年输送不少于5万名新技工。组织开展技工院校校长和一体化师资培训。实施技工院校师资能力提升计划,五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举办全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办法,编发评价技术指导手册、评价机构内控制度样本。着力培育与评价工作相适应的考务、考评、督导人员队伍,到2025年,全省考评人员达2万人左右。力争备案一批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实现技工院校评价服务全覆盖,面向全省开展认定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保持在30家左右。 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计划。完善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打造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120个左右世界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对标国家级行业赛、专项赛赛项设置,建设一批省级赛训基地,组织开展省际间、区域间职业技能竞赛走训、交流,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建设市级集训基地。 家政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改善设备设施、开发培训教材、培养师资人才等措施,促进20家家政实训基地升级提质,提高基地综合承训能力,发挥家政培训基地示范引领作用。 |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 |
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提升计划。巩固工业园区“十三五”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成果,拓展工业园区企业创建活动覆盖范围,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设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中心。到2025年,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以上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价确认标准。 “和谐同行”提升行动计划。将全省1000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成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价确认标准。2021年先行选择50户百强非公企业开展试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2022年逐步推开。 协调劳动关系能力建设计划。建立企业自主申报、社会培训机构承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在全省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技能培训工作。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有1名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关系协调员。 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完善制度、提升效果的要求,依托技工强省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纳入培训范畴,提高农民工综合素养,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提升项目。建设全省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化仲裁院、数字化仲裁庭,推动数据信息互通互联,实现市、县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建设提规模、升层次、全覆盖。 |
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
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管理模式,全面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一卡通”管理平台,加强社会保障卡服务能力建设,拓展12333电话咨询服务,改造完善各领域用卡环境,实现全省居民服务一卡通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字大脑”建设工程。汇聚整合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各业务领域数据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业务协同。建立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构建数字化分析系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经办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大中台,升级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社会保障卡等业务系统,加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构建线上线下“一网通办”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经办服务平台,推动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云平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建设,支撑信息系统“应上尽上、全面上云”,在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业云平台一期基础上,扩容升级云平台相应硬件、软件及安全资源,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业按需分配、弹性伸缩、自主可控的基础设施平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创新提升攻坚行动。聚焦解决当前企业、群众办事堵点痛点和监管能力不足问题,适应人员流动和平台经济等发展要求,以省级平台系统为支撑,集中整合数据资源,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