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监测与投资潜力分析》显示,“十三五”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省推出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举措,促进劳动力市场平稳运行,复工复产复市得到有序发展,规模性失业风险应对能力增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62.93万人,超额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就业结构持续改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增长,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持续发展。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失业风险有效化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质量逐步提升,劳动者收入稳步增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15%,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人口就业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升,退役军人、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职业技能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全方位推进。
海南省“十四五”促进就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8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劳动者收入稳步增加,就业条件不断改善。到“十四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不低于9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7%以上,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8%以上。
“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指标
专栏1 建筑装配产业吸纳就业行动计划
专栏1 建筑装配产业吸纳就业行动计划 |
鼓励校企合作,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职业(工种)建筑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和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实操培训,推动学科发展,加强建筑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安装、监督管理、运维和评估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纳入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实施关键岗位专业技能认证,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
专栏2 实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支持保障计划
专栏2 实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支持保障计划 |
1.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信息服务制度。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方式就业的劳动者,可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各项政策和服务。建立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发布渠道。 2.实施新就业形态人员技能提升项目。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开展数字资源线上培训服务,支持根据自身实践和需求参考个性化培训。 3.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的机制,鼓励用工企业以商业保险方式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提供多层次保障。 |
专栏3 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专栏3 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面向以各种形式在基层服务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职业发展、管理服务等全链条的扶持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基层青年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基层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选拔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一批基层管理人才、基层技术技能人才、基层创新创业人才。将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纳入本省青年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专栏4 促进残疾人就业专栏
专栏4 促进残疾人就业专栏 |
1.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地区工资最低标准的五倍进行奖励。 2.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建设。依托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和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生产增收。 3.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扶持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机构在地级市打造残疾人实习见习和就业创业示范服务平台。 4.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 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建设、场地租金、机构运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等支持。加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 5.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扶持发展生产。依托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打造更多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组织农村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参训残疾人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给予补助,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 6.优先统筹公益性岗位。各地设立的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社区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或托底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 |
专栏5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专栏5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
1.海南省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海南省技师学院续建海南省公共技能实训基地项目,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新建综合性共享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项目。 2.中国(海南)技能人才综合发展工程。新建中国(海南)技能人才综合发展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3个,新建和改扩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省级技能大赛培训基地各10个。省级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2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0个。 3.中国(海南)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支持海南省技师学院建设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建设工程。支持新建或改扩建技工院校10所,新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能力提升基地6个。 |
专栏6 “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计划
专栏6 “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计划 |
1.需求导向,订单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在院校招生名额分配和专业设置上采取订单式培养、分类分层培养,开设高端学术讲座、移动课堂,创办校企合作“驻点班”、地方学院“地方班”,并将培养对象扩大至旅游全行业。 2.建立联盟,多方联动。发动5家旅游行业协会及10家招生高校,成立海南“旺工淡学”旅游人才培养联盟,整合优势资源、优化项目环境,切实提升旅游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3.送策入企,全面宣传。以“最大覆盖面”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向旅游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宣贯服务,组织全媒体矩阵“线上+线下”发布系列报道,有效实现全省动员、全员参与、全媒体覆盖。 4.动态监测,保障质量。注重培训质量,及时跟进项目推进情况,开展专题会议、调研会议、座谈会。利用第三方机构进行市场化、用户导向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和项目运转质量评估,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扩大培训成效,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
专栏7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
专栏7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 |
1.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海口、三亚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三亚市建设中国(海南)旅游人才市场,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 2.“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计划。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 3.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