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湿地保护产业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显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加强玉溪水库、雾溪水库等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状况持续优良。加强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云和湖省级森林公园、白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物种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资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
有序推进环境管控单元分类管理。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以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边界为主,加快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统一环境管控单元编码,实施分类管理。严格落实环境管控单元分类准入清单,针对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实施相应的清单标准。
云和县环境管控单元分类情况和准入清单标准 |
1.优先保护区:9个单元,面积为707.60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51%,主要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等重要保护地,以及生态功能较重要的地区。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涉及的各类保护地,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管控。其他优先保护区域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等要求执行。
2.重点管控区:3个单元,面积为34.86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2%,主要为工业发展集中区域和城镇建设集中区域,其中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单元1个,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2个。城镇生活类和产业集聚区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等执行,其中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按照差异化开发导向及管控要求,严格控制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原则上不得新建或扩建三类工业项目(列入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除外),现有生产能力在符合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定位的前提下进行提升改造,不得新增用地和污染物总量,且须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园区规划环评。
3.一般管控区:1个单元,面积为247.06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97%。按照空间布局引导、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等执行。 |
加快构建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构建以“三线一单”为环境空间管控基础,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环境准入关口,以执法督察为环境监管兜底的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现代观测技术,借助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力量,构建基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分区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评估体系,开展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分析评估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大型公共绿地和湖泊湿地,以道路、水系为廊道,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加强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提升浮云溪流域、安溪流域、云和湖等河湖水质,推进环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生态修复,实施湖滨带地貌基底修复和景观恢复。加大森林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推进生态公益林、珍贵彩色森林、饮用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持续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扬尘治理,落实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措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防控,加强无组织排放防控,鼓励引导木玩行业油性漆改水性漆,加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建筑工地扬尘监管力度。深化“五水共治”,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落实开发利用监管举措。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更加严格规范工业固废特别是危废管理,创成省级“无废城市”。
持续深化试点示范建设。深化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试点成果,探索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重点污染因子健康风险管控,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持续发布并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应用场景开发,加强康养指数、水雾指数等应用推广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建立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价值评估、股份制改造,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探索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市场定价、交易机制,推动政府、生态保护者、价值受益者共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体系。鼓励渠道和平台建设,有效链接生态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推动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体系。
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两山银行”实体化运营,积极借鉴湿地银行、水基金等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国际经验,探索调节服务碳汇核算体系,推动调节服务的生态价值实现从政府购买的生态补偿单一形式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迭代升级“两山贷”“两山存”等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养老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吸引环保企业参与其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有效衔接。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体系。总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经验,积极推广“生态信用+”的雾溪转化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崇头发展模式。建立GEP核算定期评价、校验和发布机制,强化GEP核算结果应用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和多领域补偿挂钩机制,将GEP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内容。
(四)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落实能源“双控”政策,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依法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全面开展能效创新引领,建立重点行业和项目能效准入标准。完善“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机制,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严格控制涉煤项目和新上高耗能项目,提高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结构优化、环境污染治理等协同共管,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鼓励绿色出行,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引导居民更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旅游。鼓励绿色消费,普及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公共场所一次性用品的供给,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提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建设绿色政府,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积极引导全社会企事业单位节约资源和能源,开展绿色办公。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创建活动。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建设特色生态文化载体,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景点和“浙江生态日”“丽水生态文明日”等生态文化节庆为宣传载体,多种形式展现宣传低碳文化。支持民间环保公益行为,鼓励引导全民参与环保公益事业。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