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机会预测》显示,抢抓数字化信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优化提升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示范区引领、多园区支撑”的错位发展格局。
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基于发展前瞻需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高效支撑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逐步实现5G+光网全覆盖,主要网站、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全面支持IPv6。加快构建卫星通信网络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壮大遥感测绘、宽带通信等领域技术实力,立足西北,辐射“一带一路”,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时空信息服务和监测服务。加快物联网建设,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终端部署,超前布局窄带物联网(NB-IoT),率先在主城区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与存储设施。
加大传统信息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工业园区、工厂网络以及公众互联网基础上改造升级现有网络,进一步提升网络速率、增加网络容量,满足工业互联网端到端应用的网络需求,2022年实现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高速网络支撑全覆盖。大力推动工业企业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内网技术改造建设部署,支持企业在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和互联互通、标识解析、新型智能网关应用、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同步推进,建立全市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搭建网络安全台式感知和应急协调指挥平台,强化网络数据资源安全保护,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漏、数据脱敏、数据审计、数据备份、加密认证、流动追溯等安全技术应用部署。围绕城市运行、企业运营、市民生活等层面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形成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目录体系,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可控。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容灾备份、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服务平台等。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通信网络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深化“5G+光网”双千兆商用城市建设,精准统筹建设站址资源,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持续优化基础薄弱地区4G网络覆盖,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经济高效满足工厂车间、矿山矿洞等特殊场景覆盖需求,建成一批“5G+”融合应用先导区,2025年实现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政务数据安全防护工程。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明确数据安全权责界限;建立健全数据全流程跟踪和追溯体系,杜绝数据链实效及数据泄露;强化政务信息系统主动防御功能。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加快数字产业化
把数字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打造数字产业化特色板块。
做强大数据产业。充分发挥煤电成本优势,加快阿塔云照金大数据中心、西北红色数据湖(二期)等项目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具备超算能力、模块化分析能力的绿色新型数据中心,建立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交易等服务平台,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保护等领域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
做优软件服务与互联网产业。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和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卫星导航应用,推动航天大数据产业应用平台、铜川卫星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时空云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北斗卫星的天基授时服务及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技术优势,拓展卫星大数据社会化应用服务。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在铜川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构建面向海量训练数据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源平台,打造面向语音交互的“云+端”软硬件一体化开发平台,创建面向智能语音开发者的一站式服务社区,打造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的专业化众创孵化空间。
发展电商平台经济。依托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信息和软件产业园),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陶瓷、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一批集成创新应用试点;依托西部工业品数字港、京东智联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聚集电商龙头企业,壮大大宗工业品交易平台和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整合优质电商供应链资源,拓展展销服务和行业资讯服务。
数字产业化重点工程
数字产业化重点工程 |
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组建陕西省数字经济工程研究院,围绕陶瓷、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西北工业设计城,打造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展示中心、设计创新孵化中心;实施工业控制系统研发生产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服务平台。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工程。实施“天融工程 数字铜川”一揽子项目,搭建全市栅格化实时感知网络。 电商数字化服务工程。引进国内产业电商、数字经济企业,构建西北数字经济区域运营中心、功能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促进电商产业要素高度集聚。 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工程。依托西北红色数据湖,实施中国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工程;建成阿塔云铜川照金大数据中心,打造西部地区绿色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建成公安大数据中心,赋能“雪亮工程”,完善“综治数据大监管”体系。 物联网产学研基地建设工程。建成铜川物联网绿色发展研究院及物联网节能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陕西省城市交通物联网产业研发基地,配套建设静态交通智能制造中心、机器人研发中心、陕西省静态交通大数据运营中心。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推动物联网在水、电、气表智能计量、公共停车管理、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试点示范。 工业软件突破工程。面向光电子制造、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开展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运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开发。 人工智能产业拓展应用工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语音应用试点示范,建设中文语音学习平台。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推进产业数字化
“以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赋能融合,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逐步提升重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推动农业数字化增效。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运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打造全市统一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健全气象、耕地、种业、农资、农村资产、农村宅基地、农业经营等涉农数据整合接入管理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分析对接机制,提供涉农技术、价格、政策、信息等服务能力。创新发展智慧农业。以周陵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引领,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气象服务、精细管理、过程控制、智能决策等能力,争创省级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创建2-3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
数字农村新业态培育工程
数字农村新业态培育工程 |
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涉农数字资源标准、应用、服务三大体系,提升智慧管理、应急调度、科技信息、农业机械等服务能力。 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建设20个“数字田园”“数字果园”和5个“智慧养殖”应用示范点。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煤炭、建材、陶瓷、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实施“云上铜川”工程,推进云计算广泛覆盖,推广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建立完善企业上云用云标准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部署应用,强化测试评估,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推进协同研发设计平台、个性化定制平台建设,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推广,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改造提升数字化车间30家。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
智能化改造工程。开展智能工程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动流程优化和模式重塑。 服务型数字化工程。围绕艺术陶瓷、中医理疗、装配式建筑、服装制造等领域,发展个性化智能定制新业态,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研发、生产执行、物流配送及客服运营。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加快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金融、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铜川服务业数字化核心竞争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创新,面向金融、交通运输、研发设计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支持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利用数字技术重构风险管理、业务运营和服务模式。鼓励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网络货运平台等新模式。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聚焦旅游、医疗、养老、教育、餐饮、娱乐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传统商贸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创新服务内容及模式,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智慧菜场、门店到家等新业态,推动特色产业电商化发展。
数字服务新业态培育工程
数字服务新业态培育工程 |
数字金融工程。支持开展数字金融创新,审慎规范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线上金融业务;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证据固化、积分管理、链条跟踪、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数字文化创意。挖掘我市优秀文化资源,开展数字文化和服务创意,实施红色基因、药王文化数字化传承工程;拓展数字出版业,发展移动新媒体阅读。 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丰富全域景区应用场景和服务场景,提升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 “互联网+体育”。打造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公共体育网络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贴身服务。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数字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管精准的数字政府,持续提升民生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数字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平台,健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将“铜城办”APP作为全市线上移动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开展跨部门业务协同、并联审批,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到2025年,全市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全市政务服务数字化、便捷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开展政务大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及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依托铜川市数字化社会治理云平台建设,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建设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数字监管平台,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推动监管信息全程可追溯和“一网通享”。探索建立政府、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有效协同数据治理机制。建设数字信用体系。以市场监管、社保、金融机构等数据为基础,健全社会信用数据库及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用联合奖惩发起、响应、反馈机制,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信用产品应用和服务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
城市大脑工程。加快建设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平台,健全人口、法人、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库,构建城市中枢体系,支撑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逐步实现与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形成有效的数据应用。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实施公共服务数字化惠民工程。面向全市民生服务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整合现有数字信息资源,着力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医疗、文化体育、人社服务、社区建设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构建公共服务领域数字惠民体系。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推动全市建立基础教育大数据系统,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智能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智能化。提升智慧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体检、就诊医疗等平台应用系统,促进全市医院诊疗信息共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展健康状况分析、疾病预防、个性化定制推送等大数据应用服务。丰富智慧文体服务。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建设智慧体育平台,提供赛事活动、健身设施等信息服务,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设备在体育公共场馆部署。拓展智慧人社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和人社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进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终端等多渠道一体化管理与应用,实现个人服务事项即时即办率达90%以上。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一体化网络平台。加强智慧社区服务。整合社区各类安防监控和技防系统,提升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感知能力,提高社区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发展智能商铺和无人超市等便民服务新业态,研发部署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家居等个性化社区应用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打造50个智慧社区建设样板。
数字惠民工程
数字惠民工程 |
智慧健康服务工程。整合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构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健康大数据,建立健全覆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保健、综合监管的智慧健康应用体系,不断拓展智慧健康服务范围;以全民健身为核心,通过智能分析,科学引导市民开展体育锻炼。 智慧教育服务工程。打造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探索和推广基于移动终端、网络教学等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打造基础教育“网络名师工作室”和“名校网络课程”,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资源同步共享。 智慧文化服务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输送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室),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馆藏资源数字化,打造一批便民电子阅读站及智慧文化场馆。 智慧社保服务工程。打造全民社会保障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 |
资料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