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预测》显示,“十三五”时期,铜陵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居全省前列。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五年累计完成总产值782亿元、房屋建筑竣工总建筑面积1663万平方米。铜官区获批全省唯一的“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已达13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市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影响全局、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实事,五年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90个,竣工646个。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重点实验室8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19家,新增国家印制电路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要点 |
重点内容 |
经济保持稳中有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
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踏上千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前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首次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铜陵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铜陵狮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入列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居全省前列。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五年累计完成总产值782亿元、房屋建筑竣工总建筑面积1663万平方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铜官区获批全省唯一的“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已达13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市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影响全局、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实事,五年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90个,竣工646个,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 |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发展动能不断提升 |
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全面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居全省第三、第四,成为全省唯一的“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市。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重点实验室8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19家,新增国家印制电路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精达云平台”成功跻身国家工信部典型案例,富乐德半导体、镓特自支撑氮化镓、旭创光模块、长江工业大数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我市。 |
拥江发展取得突破,城乡短板加快补齐 |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纵深进一步拓展,一江两岸融合联动进一步加强,产业联动、要素联通、设施联建格局初步形成。江北区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枞阳县累计完成交通投资是其“十二五”期间的12倍,累计完成水利投资是其“十二五”期间的5.2倍。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156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达752公里,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二。G347枞阳段、G236白杨坡至火车站段、S221横港至大通段、S335麒麟至白湖段、引江济淮枞阳引江枢纽节制闸工程、老观泵站拆除重建工程、四好农村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向面扩展,累计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06个、市级中心村70个,其中西联镇犁桥村、胥坝乡群心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
聚焦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力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矿山山长制全面实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城市黑臭水体7条、“散乱污”企业284家、港口岸线整治项目182个全部整治完成,长江铜陵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森林城市、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开展,入列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节水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重点城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优秀,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打造了“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铜陵模式”向全国推广。 |
改革举措全面深化,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效,落后产能企业有序淘汰,商品住房去化周期、企业长期杠杆率持续下降,蓝盾光电实现首发上市。财政绩效管理等30多项工作获国务院、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累计置换政府存量债务161.6亿元,年节约利息超10亿元。“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智慧政务“11240”铜陵经验“唱响”全国,在全省率先实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试点、发放“九证合一”营业执照、推行信用信息服务窗口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施开发区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等众多优化服务改革措施。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制顺利实施,国资国企、财税改革不断深入,投融资、公共资源交易、园区管理、土地管理、征收安置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义务教育阳光分班、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社区治理、“放管服”改革产生全国影响,“无废城市”等20余项试点示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
双向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成效明显 |
对外贸易平台建设提档升级,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口岸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壮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额较“十二五”末增长48%,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建成投产。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与上海松江区、江苏常州市等开展务实合作。“双招双引”踏上新台阶,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8亿美元、实际到位亿元以上省外投资2906亿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4个。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持续深化,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基层治理稳定有序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见义勇为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9%,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我市产业的契合度达到92%。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基本建成,群众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成功举办2019铜陵国际半程马拉松。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每万人全科医生数居全省首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患者“清零”目标。安全生产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和疫苗安全稳中向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社会综合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深入推进,实现法治自治德治互促并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六清”攻坚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圆满完成,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深督导、重落实、促化解”专项行动成绩突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铜陵蝉联5次全国双拥模范城、4次全国综治优秀市、2届全国综治“长安杯”。法治铜陵、健康铜陵、平安铜陵、数字铜陵建设不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发展成果普惠全民 |
滚动实施民生工程184项,累计投入140亿元,连续五年荣获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市。“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城乡低保、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人员、居民基础养老金等标准不断提高,县乡镇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铜陵成功入列全省唯一的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先后实施了联盟十一队、宝山片区等重点区域棚改,全市累计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28864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新增私营企业超过2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4万户。城乡居民收入比2015年分别增长46.3%、54.5%,年均增速超过同期经济增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
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讲看齐、见行动”专题学习大讨论、“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并巩固深化,“万名党员进党校、千堂党课进基层”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谈心谈话、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回访关爱机制率先建立,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持续实施,政治生态不断优化。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面持续扩大,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42.8%和53.7%。全市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92%,老洲乡标准化建设被列为国标委农村党建标准化试点,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目标 |
实现情况 |
指标 属性 |
|||
2020年 总量 |
年均增长(%) |
2020年 总量 |
年均增长(%) |
|||||
经济 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7左右 |
1003.7 |
4.5 |
预期性 |
||
2 |
财政收入(亿元) |
210 |
8.5左右 |
182 |
4.4 |
预期性 |
||
3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9 |
[2695] |
3.3 |
预期性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0 |
350.3 |
8 |
预期性 |
|||
5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60 |
76.4 |
预期性 |
||||
6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13] |
[16.8] |
预期性 |
||||
7 |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
[2600] |
[2906] |
预期性 |
||||
8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
49 |
预期性 |
||||
9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3 |
55.2 |
预期性 |
||||
10 |
城镇化率(%) |
户籍人口 |
45 |
47.2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 |
60 |
66.2 |
预期性 |
|||||
创新 驱动 |
11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2.5 |
2.93 |
预期性 |
|||
12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30 |
40.9 |
预期性 |
||||
13 |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个数(个) |
[70] |
[116] |
预期性 |
||||
14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6.6 |
25.3 |
预期性 |
||||
15 |
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 |
— |
30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
16 |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其中: |
高于GDP 增速 |
29568 |
8.7 |
预期性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42099 |
8.5 |
41180 |
7.9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987 |
10 |
17102 |
9.1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
17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2 |
10.4 |
约束性 |
|||
18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12] |
[15.1] |
预期性 |
||||
19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7.87] |
[8] |
约束性 |
||||
20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 |
100 |
预期性 |
||||
21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
省下达 |
[28864] |
约束性 |
||||
22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 |
78.5 |
预期性 |
||||
生态 文明 |
23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9.27 |
9.36 |
约束性 |
|||
24 |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17] |
[28] |
约束性 |
||||
25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7] |
[12.4] |
约束性 |
||||
26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
— |
约束性 |
||||
27 |
森林 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27 |
23.38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410 |
320 |
约束性 |
|||||
28 |
空气 质量 |
城市PM2.5年均浓度值(ug/m3) |
45 |
34.9 |
约束性 |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0 |
91.8 |
约束性 |
|||||
29 |
主要水功能区(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30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5] |
[5.06] |
约束性 |
|||
氨氮 |
[11] |
[19.7]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17.6] |
[19.1]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17.6] |
[21.6] |
约束性 |
|||||
备注:1. “[]”中数据为5年累计数。2. 2018年,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结果,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同意对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耕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8项指标预期目标进行调整。3. 地区生产总值为“四经普”调整后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国家统计方法变革,2018前后总量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森林发展由于统计口径变化,2019年以后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数据较以往偏低。 |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建议》,坚持“对标沪苏浙、干好自己事”,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聚力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贡献。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更加鲜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实现倍增,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充分发挥,服务业持续提质升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创新平台作用更好发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落实省委“六个协同”“五共”要求,在理念观念、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体化上重点突破,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更好借力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深化与沪苏浙重点城市合作,加入合肥都市圈,加快跨江联动发展,推动县区经济争先进位,形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在铜复制推广,积极争创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平安铜陵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法治铜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建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在前列,力争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三连冠。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0年 |
“十四五”目标 |
指标 属性 |
|
2025年 总量 |
年均 增长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003.7 |
— |
8%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
— |
>11 |
— |
预期性 |
|
3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 |
>8%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511 |
— |
8% |
预期性 |
|
经济发展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50.3 |
— |
8% |
预期性 |
6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76.4 |
— |
6% |
预期性 |
|
7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4.1 |
40 |
— |
预期性 |
|
8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6.2 |
70 |
—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9 |
研发经费投入(亿元) |
32 |
— |
>9% |
预期性 |
10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40.9 |
45 |
— |
预期性 |
|
11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4.1 |
>12 |
— |
预期性 |
|
1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 |
预期性 |
|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260 |
>500 |
—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4 |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9568 |
— |
高于GDP增长 |
预期性 |
1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61 |
<3.5 |
— |
预期性 |
|
16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4 |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 |
约束性 |
|
17 |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3.15 |
>3.2 |
— |
预期性 |
|
18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08 |
110 |
— |
预期性 |
|
19 |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
1.11 |
>4.6 |
— |
预期性 |
|
20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 |
>79 |
—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21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1.79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22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3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1.8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4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5 |
森林覆盖率(%) |
23.38 |
24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26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56 |
>56 |
— |
约束性 |
27 |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1.6 |
>50 |
— |
约束性 |
专栏3:打造世界铜产业集聚发展高地重点工程 |
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极薄锂电铜箔,高频高速基板用压延铜箔,5G通讯用电解铜箔,铜镍硅、铜钛新型铜合金等传感器用先进材料,射频电缆铜带(高纯无氧铜带),环保、高强、高导铜合金棒,铜钯银合金高精超细键合引线,3C产品用薄壁铜管,海洋工程用高流速、大口径特种铜管,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粉,高铁制动用高性能铜基复合材料,注射成型铜合金材料,用于机械、宇航、医学等领域的铜基记忆合金材料等,特种电磁线,高密度覆铜板、高频微波覆铜板、刚性和挠性结合印制板,连接器、冷凝器、高压电缆等,向电机、变压器、新能源汽车等终端装备延伸拓展。“十四五”期间,力争引入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铜加工材产量达260万吨以上。
创新引领。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铜陵有色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申报国家级公共研发机构。梳理遴选铜产业中最紧迫、最重要、最可行的“卡脖子”环节进行突破,扎实部署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突破和完善:高强、高导、高弹、耐高温、抗应力松弛铜合金(铜镍硅合金、铜高铬合金)制备技术、铜合金短流程加工技术、铜及铜合金熔体过滤净化技术,大规格铜材及复合铜材连续挤压技术、高抗拉强度极薄电子铜箔关键工艺技术、长寿命模具关键技术、超精细铜导线材料制备技术、高精度板型控制技术等。到“十四五”末,新增1个以上国家级研发平台,铜产业企业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覆盖面达70%以上,引进10个以上铜基新材料高水平人才团队,突破关键技术60项。
企业培育。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铜陵有色做大做强做优,奋力摘取更多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巩固提升世界五百强地位。完善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和高新区科创园功能,谋划建设中航发尖端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园,采取“孵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一批先进结构材料“种子企业”入驻、孵化。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细分行业冠军8家,其中新增上市公司4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
平台建设。推进铜产业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平台、检验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和铜产业大数据中心、铜产业人才培训中心等“两大中心”建设,搭建政、商、产、学、研相结合的交流平台,持续举办高规格中国(铜陵)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建设国际一流的铜基新材料制造及创新中心,全力构筑覆盖全球的铜资源供应网络,推动铜陵由中国铜产业基地向世界铜产业高地转变。 |
专栏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
绿色化升级。高标准建设国家级铜陵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开展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提升专项行动,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建设。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绿色园区,形成以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40%以上,创建国家绿色工厂5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20家以上。
高端化升级。加快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链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企业技改由单一设备更新为主,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集成创新改造。“十四五”期间,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智能化升级。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研发设计云端迁移,加快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围绕标志性特色产业链,构建“一个行业+一批服务商+一批示范企业+一个专项政策”的“四个一”铜陵智造新模式。支持有色、铜化、精达、泰富等企业打造行业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区块链在产品溯源、供应链管理、物流等领域创新应用。到“十四五”末,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和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实现全覆盖。
服务化转型。围绕“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远程运维、故障预警及诊断、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服务业务,推动冶金矿山装备、电子专用装备、运输装备、仪器仪表等行业探索发展总承包总集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增值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态。到“十四五”末,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0家以上。 |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
新材料:高导新材料、有色高精度电子铜箔、富乐德长江半导体产业园、微芯碳化硅、嘉铜金属制品产业园、涂装铝箔、铝箔隔热卷材、铝基新材料产业园、纳米金属粉生产线、高端溅射靶材、高能碳材料及铬合金、饱和聚酯树脂、高分子合成工业树脂、己二腈、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电子级环氧树脂、电子级硫酸、金属催化剂、高分子功能性涂覆薄膜材料等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5G射频器件及天线制造、5G基站天线、半导体集成电路蚀刻引线框架、大气监测平台、集成电路研发与生产、集成电路引线框架、LED封装、LED显示屏生产、高频微波电路板及SMT贴片、车载触摸显示模块、狮子山高新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枞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蓝盾光电子智慧园等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无机房电梯、高端精密机械轴承加工、大电量磁悬浮储能飞轮、专用混合动力变速器、智能阀门及盾构机部件、新能源关键设备制造、高端智能阀门、甩挂车箱制造、中建材现代环保装备产业园、狮子山高新区高端智造产业基地、大中润精准医疗高端装备园等项目。
生物医药:医用水刺无纺布、多功能医用消毒湿巾、澎莱医药产业园、D-对羟基苯甘氨酸医药中间体、医药与新材料产业园、酯化植物营养素中间体制造、安科精准医疗产业园、洁雅生物产业园、新型综合性医药产业生产基地等项目。
新能源:纳源电池级磷酸铁纳米化提升工程、高镍三元前驱体、焦炉煤气制氢、氢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发、枞阳县锂电池等项目。
绿色环保:中国(枞阳)绿色大家居产业园、新家装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国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产业园、装配式轻钢别墅生产线、废旧电路板及树脂综合利用等项目。 |
专栏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
现代物流。以提高物流业发展能效、降低物流成本为导向,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国际化水平,推动物流业与制造、商贸等联动发展,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针对主要大宗矿产品、化工产品和重要工业品运力需求,加大各港区与江北港区的分工协作,打造大宗商品物流骨架网和一批物流基地(中心)。发挥铜陵保税物流中心枢纽作用,推进钟鸣铁路物流园、皖中南智慧物流园、枞阳农产品物流产业园、江南砂石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现代金融。围绕产业创新和转型需求,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吸引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落地铜陵,引导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融资担保、地方资产管理等类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推进“税融通”“4321政银担”“续贷过桥”等金融业务提质扩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抢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转板”等政策机遇,推进企业上市登峰计划,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到“十四五”末,力争培育新增上市企业8家以上。
科技服务和研发设计。围绕创新链拓展服务链,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铜设立分支机构带动铜陵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升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效率。引导制造业企业应用创新生产运营管理和商业发展模式,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依托我市铜铅锌和PCB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加快发展各产业领域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努力建设辐射长三角的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基地。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务、软件外包服务,鼓励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深化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导入国内头部企业的产业生态,引进培育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支持铜官数谷软件信息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高水平建设运营市大数据产业园,拓展长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平台功能,加快实施“工业大脑”“城市超脑”,强化跨领域、跨行业的智慧应用。
商务服务。以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牵引,引进、培育和促进商务服务企业向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构建结构合理、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融资租赁、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市场调查等产业。鼓励发展人才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寻访等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校外培训等服务。引导中介服务企业和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推动行业“中介业态”向“产业业态”升级。
节能环保服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培育节能环保专业服务机构和综合环境服务龙头企业,构建节能环保服务体系。鼓励重点用能企业成立专业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加强技术开发、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不断壮大新兴环保服务业。
电子商务。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铜官乐、中盛画材、铜草花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枞阳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围绕新零售、跨境、直播等电商产业新生态圈,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建立由线上线下全渠道、体验式消费场景、供应链服务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经营模式。依托铜官数谷跨境电商产业园拓宽外贸渠道,加快打造“汐有”跨境园区,支持企业探索开展直购进口业务,建设境外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探索建设综合性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
专栏7: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
现代商贸。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特色化、专业化商贸中心。加快发展便利商业,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建设集社区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等于一体的“15分钟便民消费圈”。推动传统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提升改造皖南环球港、红星美凯龙商业广场、步行街特色街区。精心打造城市中心商圈。繁荣农村商业,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打造城乡一体供应链体系。
文化旅游。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浮山、大通古镇创建5A景区,高标准打造梧桐花谷、犁桥水镇、枞阳三公山等一批精品景区,高质量建设中国铜博物馆,支持枞阳县、义安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向智慧化方向升级,发展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型文旅消费。
健康养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接养老和医疗资源,建设医养综合体。鼓励多元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着力培育多层次养老健康服务专业机构,提高绿源养生公寓养老综合体、南山康养等运营水平,大力建设大中润医疗健康养老、润泽颐养园等重点项目,支持枞阳县建设医养综合体。鼓励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探索互助性养老。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完善市级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业企业信息数据库。
家政物业。积极发展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业态,推动家政服务由保洁、保姆、搬家等传统服务向托幼服务、高级护理、高级家政等现代服务拓展。推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物业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着力打造铜陵家庭服务品牌。鼓励开展家庭服务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开展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争取更多企业、项目纳入国家试点。
房地产业。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实施“1122”工程,建立完善房价和地价联动机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健全房地产中介行业自律管理和资信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力度,健全房地产行业信息体系、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和监督管理机制。
住宿餐饮业。打造一批酒店、餐饮优质品牌,引导“小菜园”等住宿餐饮企业提标上市,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核促进住宿餐饮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有机结合,促进规模化、规范化和连锁化发展,推动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标准,提升服务市民的质量和品位。 |
专栏8: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
特色园区锻造:依托开发区培育特色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枞阳县省级铝基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推进枞阳绿色大家居智造产业园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实现产值500亿元、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分别不少于1个、5个。
创新园区驱动:坚持“科创+产业”路径,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各园区建设与主导产业吻合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实现每个园区至少有1个省级以上公共创新平台。支持狮子山科创园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支持铜陵经开区铜峰电子、文一三佳等企业积极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加快铜都创新小镇等平台建设。
高端园区引领:围绕铜产业高端环节抓招引,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新兴产业核心环节抓招引,在新产业、新业态上精准发力。大力发展高性能铜基新材料,围绕集成电路等前沿热点产业,培育一批团体冠军、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和潜在冠军。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双倍增”,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级龙头企业达到8家以上。
合作园区共建:深化我市与上海松江区、江苏常州市等合作框架协议,探索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协调发展机制,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瞄准长三角地区先进园区,通过“飞地式”等合作共建新模式开展项目、产业、信息等方面的外部合作,实现园区发展二次跨越。
绿色园区提升:全面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支持开发区实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方式高效利用土地,创新闲置土地盘活和低效土地处置的方式,探索存量土地的二次利用机制。支持铜陵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智慧园区共享: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闭环,实施经开区创新型智慧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
专栏9:“1215”人才开发计划 |
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大力推行“人才+项目+资本”招才引智模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扶持力度,为人才团队提供创业扶持资金、人才安居等组合优惠政策,力争引进扶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00个以上。
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制定实施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若干政策。积极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高校学子铜都行、优秀学子家乡行等活动,力争引进青年人才2万人以上。
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大国工匠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力争培养技能人才10000人以上。
本土人才提升计划。优化整合市级人才计划,改革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精准实施各行业、各类型人才培育工程。积极推荐本土人才申报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优化市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培育,力争培育本土人才5000人以上。 |
专栏10:深化“四送一服”行动 |
构建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和全程响应机制,通过建立市及县区领导牵头联系有效招商信息制度、推行县区(园区)项目帮办代办制度、实行市和县区领导包保联系重大项目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引、加快项目落地、加速项目见效,形成工作“加速度”、树立招商“金招牌”,实现项目帮办“百分百”。到“十四五”末,全市所有省重点项目录入“四送一服”平台,纳入调度范围。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做到拟进规企业、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全覆盖”。 |
专栏11:产业数字化重点提升工程 |
工业数字化提升工程。实施工业智能制造,开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全面推进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支持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持续实施企业上云试点示范行动,提质扩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依托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工业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工程。引导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供应链管理,推进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线上与线下融合互动发展,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创新民生领域电商应用,实现社区商业与便民服务、社区政务、物流配送的互联互通。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切入点,打造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农业等协同发展。建设全市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平台、县区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发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应用。
农业数字化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推广智能大棚,推进种养殖精准化应用。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构建集生产检测、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安全溯源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智慧服务体系。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供销服务体系,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发展智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结合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开展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铜陵智慧农业生态圈。 |
专栏12:数字政府建设行动 |
数字政务模式更加创新。建成覆盖全市的标准统一、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服务渠道更加多元畅通,最终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事。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机制基本形成,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和监管数据可共享。
数字治理能力更加精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领域,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完成“城市超脑”基础内容和主要场景建设,全面支撑各项智慧应用,实现城市运行态势的全面感知、城市治理的协同处置、政府决策的科学高效。建成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全面形成城乡一体的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率达到100%。建成铜陵市智能交通体系,综合交通管理协调联动水平大幅提高。
数字支撑体系更加先进。建成智能泛在、集约共享、绿色安全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城乡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网络、IPv6网络、窄带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深度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数据“聚、通、用”机制全面理顺,数据资源创新增值应用活跃,数据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有效。 |
专栏13:构建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
一江:长江绿色生态廊道。五廊:菜子湖-长河生态廊道、浮山-白荡湖-罗昌河生态廊道、陈瑶湖-白浪湖-青通河生态廊道、凤凰山-顺安河生态廊道、黄浒河生态廊道等5条水系(山体-水系)生态廊道。七区:枞阳县西北部低山丘陵生态保育区、枞阳县中部丘陵湿地生态保育区、枞阳县沿江平原生态保育区、江北港新区生态建设区、市区沿江洲圩生态保育区、市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市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生态保育区。八核:菜子湖、浮山、白荡湖、三公山、陈瑶湖、铜官山、凤凰山和九华湖生态绿核。多点:黄公山、大青山、连城湖、望龙湖、莲花湖、羹脍赛湖、灵赛湖、 山、柳峰山、大山、祠堂湖、白浪湖、十里长冲、笔架山、螺丝山、植物园、鹞山、笠帽山、天井湖、翠湖、西湖、东湖、乌木山、临津湖、叶山等重要生态斑块。 |
专栏14: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项目:铜冠冶化硫资源产品升级及环保综合治理项目,中节能废副硫酸亚铁综合利用项目,纳源科技年产1万吨电池级磷酸铁改扩建项目,钛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等。
城市废弃物处理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工程,铜陵市环卫一体化项目,枞阳农村环卫一体化项目,枞阳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铜陵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转运处理项目,隆中环保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期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系列项目等。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重点项目:铜陵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废杂铜拆解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福茂年拆解25万吨废旧金属项目等。
生产生活系统共生工程重点项目:铜陵经开区东部园区集中供热项目,横港扫把沟热能梯级利用工程。 |
专栏15:推进县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
枞阳县。坚持将“工业强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有机融合,积极发展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四大百亿产业”,打造长三角产业承接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和铜陵市副中心,建设“工业强、县域富、生态优”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
铜官区。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速推动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建设以园区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城区经济为支撑的现代综合服务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省中心城区发展十强区、长三角市域治理先行区。
义安区。按照产城融合思路,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集群,推动钢铁、绿色建材、能源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先行区、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区、铜陵东向发展门户区。
郊区。抢抓澄英高科技园区建设契机,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建设绿色建材、光电信息、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强区、跨江发展的现代新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区。 |
专栏16:重点培育特色小(城)镇 |
重点推进郊区大通镇、义安区钟鸣镇等国家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铜都创新小镇、西湖铜艺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统筹推进大通江豚小镇、义安区云商农科小镇、横埠家具智造小镇、钟鸣永泉忆江南小镇、浮山研学小镇、陈瑶湖糯米农创小镇、麒麟苗木花卉小镇、项铺雨具小镇等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到“十四五”末,培育1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城)镇,形成特色小(城)镇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
专栏17:成片开发规划方案 |
在符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和乡镇集中建设区土地成片开发。
枞阳县:包括县城区片区、枞阳经济开发区第一单元片区(含新楼园区、桥港园区、连城园区等)、枞阳经济开发区第二单元片区(含横埠园区等)、乡镇第一单元片区(含横埠镇、钱铺镇、白梅乡、金社镇等)、乡镇第二单元片区(含浮山镇、白柳镇、钱桥镇、项铺镇等)、乡镇第三单元片区(含义津镇、会宫镇、麒麟镇、雨坛镇等)、乡镇第四单元片区(含汤沟镇、 山镇、官埠桥镇等)等7个成片开发片区。
铜官区:包括铜官区主城区、狮子山独立工矿区(含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西湖新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片区等4个成片开发片区。
义安区:包括天门镇上峰工业园片区、义安经济开发区片区(含顺安镇、钟鸣镇、东联镇、西联镇等)、钟鸣镇集镇片区(含永泉农庄等)、顺安镇中心城区片区(含新桥办、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片区(铜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等5个成片开发片区。
郊区:包括江北片区(含澄英高科技园区、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等)、灰河普农片区、桥南大通片区、远郊片区(含铜山镇、安铜办事处等)等4个成片开发片区。 |
专栏18: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大工程项目 |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品牌塑造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普济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项目、农业装备与设施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休闲农业升级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
专栏19: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计划 |
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推动农村污水的收集和整理、垃圾的常态化保洁及资源化利用处置。持续开展“五清一改”,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及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
到“十四五”末,农村将变得“干净、整洁、有序”,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农村厕所改头换面,旱厕消失。各个村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同时配备专业垃圾清运车,配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定期清理,并引导农户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中心村生活污水将通过管道集中处理,出门‘乱泼脏水’的现象不再存在,自然村污水处理率有效提高。露天粪坑、臭水沟塘变成村民娱乐休闲的健身广场、亲水花园、绿化风景带,村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实现全覆盖。村民有宽敞的文化活动场所,有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全面实现村民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村庄美化亮化程度得到提升,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村邮站,打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光纤宽带和网络全覆盖。 |
专栏20: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
铁路。建成江北港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线、铜枞宜市域铁路,研究启动搬迁铜陵西站,推动南环线、北环线及钟鸣铁路物流园建设,配合推进北沿江高铁、芜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等研究论证,谋划铜陵-九华山铁路、合庐铜城际铁路和铜宣高铁。
公路。加快建设德上高速枞阳段,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速无为至安庆段,谋划开展G50沪渝高速扩容工程、G3京台高速扩容工程、铜陵-商城高速铜陵支线、无为-桐城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G330铜陵段、G237会宫至官埠桥段、G347无为至普济圩段、S232会宫至白湖段、S340横埠至会宫段、S217白杨坡至凤凰山段、S339长湖滩至天门镇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和S228安庆至枞阳连线桥改建工程、G236黄浒河特大桥及连接线建设工程;新建S340横埠至江北港区一级公路工程;谋划建设G237桐城至会宫一级公路、G233枞阳段一级公路、S335白湖至灰河段等。
过江通道。建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推进开发区、梅龙过江通道前期工作。
城市交通。完成翠湖二路、翠湖六路等建设,加快城市中心城区微循环道路整治,新增城市建成区公共停车泊位10000个以上。
通用机场。谋划推进枞阳县通用机场、义安区通用机场建设。 |
专栏21:港区功能定位 |
长湖滩港区:以件杂货、干散货等为主,主要为皖能铜陵电厂、郊区经济开发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等服务。
长山港区:作为规模化大宗散货主体港区,以干散货为主,兼营液体化工品、通用件杂货,主要为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服务。
永丰港区:作为主体港区和综合枢纽,以集装箱、件杂货、干散货为主,逐步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主要为皖中南地区、经开区东部园区、义安经济开发区、狮子山高新区以及东部城区等服务。
江北港区:作为跨江发展新港区,以大宗散货、件杂货、集装箱为主,具备铁公水多式联运发展条件,主要为未来江北区域及临港工业、周边地区和合铜发展带区域提供运输服务。
枞阳港区:作为综合型港区,以件杂货、散货为主,兼顾集装箱,主要为引江济淮与长江干流转运、枞阳县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物资、临港工业的货物运输服务。 |
专栏22:水利重点建设项目 |
加快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崩岸治理部分)、大沙河枞阳段防洪治理工程、万亩圩口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引江济淮枞阳段影响处理工程、枞阳县立新水库扩建工程等建设,实施枞阳县仪山新站、幕旗山站、湖东新站、普济圩灰河口站、郊区沙池一站、王套站、红旗站、义安区顺安站等重点易涝区对江排涝泵站及圩内配套工程,推进罗昌河、横埠河、环圩干渠、顺安河、黄浒河等中小河流未治理重要河段防洪治理。开展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天井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枞阳县城区水环境提升PPP项目等建设。谋划建设长江干流铜陵段东西联圩圈堤、顺安联圩、广济江堤枞阳段堤防升级达标工程、枞阳县白荡湖东西防区堤防洪工程、长江主要支流菜子湖及枞阳县城区防洪安保提升工程等。谋划推动长江干流铜陵段洲滩圩垸治理及居民迁建工程、枞阳县白荡湖综合治理工程、枞阳县白荡湖闸站扩建工程、大砥含站拆扩建工程、郊区梳妆台闸站改建工程、枞阳县后山片灌区工程等中型灌区新建与续建配套工程、江淮运河(引江济淮)生态风景廊道及江海河联运中心工程等。 |
专栏23: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
油气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枞阳县 山镇LNG加注站及转运接收站工程、经开区LNG调峰储蓄站工程、天然气庐江-池州支线枞阳段工程、天然气桐城-枞阳支线工程、天然气会宫-横埠段工程、天然气会宫-枞阳段工程建设,谋划推进天然气南沿江线路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天然气气源供应保障能力。
可再生能源设施项目:加快枞阳县绿色能源项目布局,打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推进枞阳县汤沟镇260MW光伏复合发电项目、义安区东湖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郊区大通水桥湖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等一批重大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电源重点项目:加快铜陵泰富80MW超高温超高压煤气蒸汽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谋划推进国电铜陵电厂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皖能铜陵电厂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
电网重点项目:新建220千伏江北、临江、古塘和扩建董店、玉楼等变电站,构建坚强电网骨架,新增变电容量约90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井湖、钟鸣、汤沟等17座变电站,优化35千伏电网结构,构建清晰的10千伏供电网格,不断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
专栏24:市政设施提升工程 |
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完善主次路网级配,推进铜井路东延、宝山路东延、陵江大道改造、过街天桥等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照明综合管理系统和桥隧安全监测系统建设;启动和平综合服务中心停车楼、学院路停车场、西湖湿地停车场等公共停车场建设,打造智能化停车产品,形成“停车场+云平台+场景”运用的停车创新产业链。
城乡供水设施提升。新建供水管网125公里,水质合格率达100%,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开展新民泵站等沿江泵站改造工程,谋划黑砂河泵站建设工程;开展城市片区排水管网新建改造工程;建设城市智慧防汛平台。
城乡燃气管网建设。新改建燃气管网190公里,新建LNG气化站2座,门站3座,调压站1座。
城市绿化提升。新增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15个以上。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加强防护林、隔离带建设,推动长江岸线应绿尽绿,完善市域绿道网络体系;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推进园林科研创新和智慧园林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落实低影响开发工程措施,新建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增加城市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广场及停车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生态治理补短板工程。新建铜陵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转运处理项目,污水污泥处理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压缩式小型转运站3座,微提升改造压缩式小型转运站10座,新建1座压缩式中型转运站。扩建餐厨垃圾处理厂二期,新建1座再生资源综合处理厂。谋划推进枞阳县城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双修提升工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 |
专栏25: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实施“绿网工程”“净网行动”,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专栏26:文化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动冠名中国铜博物馆,市博物馆争创国家二级馆,深化中国数字铜博物馆建设,打造国内最好的专业铜博物馆平台。全市文化馆一级馆率达100%。谋划建设市科技馆新馆、市美术馆、市大剧院,全市乡镇、村(社区)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党史馆争创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立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工作机制,每年打造2-3部(台)具有铜陵特色的艺术精品,到“十四五”末力争1-3部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或“群星奖”,1-2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创作一批舞台艺术和书画作品。组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申报工作,筹划建党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乡村振兴等重大题材艺术创作。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谋划推进大铜官山矿山公园、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保护展示馆等项目,围绕工业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发,打造工业特色旅游品牌。推进阮鹗墓石刻、汤家墩遗址及其他重点国保、省保单位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完成金牛洞水文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浮山摩崖石刻保护工程、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本体维修工程和浮山中学“中大楼”维修工程。试点推动、示范引领,推动我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组织申报第六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以及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抢救性挖掘、整理“枞阳腔”,适时申报非遗保护名录。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工程。推动建设铜陵广告创意产业园等15个产业链完整、辐射力和引导力强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中国·铜街等10家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龙头文化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发展彦祖文化等15家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文化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推动铜陵“直播学院”、犁桥影视传媒产业园、雨润直播大厦、国泉农庄直播“聚贤庄”、铜陵广告创意产业园、铜铃水街文化产业园、东乡武术文化园、“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铜冠天下”直播基地)、中国铜艺术品交易中心、空谷美术馆等文化项目建设,每年进入省“大新专”项目库文化产业项目不少于10个。
文化消费引导创新工程。高质量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创新开展儿童文学节、网红直播节、创艺季等活动,建立完善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和政策,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创意城市IP建设项目、“四喜铜娃”超级城市IP打造项目、世界青铜文明交流项目、青铜影像计划、城市文化推广大使项目。积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鼓励聚福缘等文化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做好版权登记、加强品牌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弘扬牡丹文化,彰显市花特色,在城市广场和公园有计划培植牡丹和丹凤,建设美丽的江南牡丹园林特色城市。 |
专栏27:文旅资源开发定向突破行动 |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业态融合,推动“旅游+”服务,突出我市特色,打造皖中南特色旅游休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实现文旅资源融合发展新突破。在旅游景点中进一步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将文物、非遗、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纳入旅游线路,鼓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在景区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丰富景区业态。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景点,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
实现旅游核心品牌打造新突破。以平台创建和项目招商为核心,打造铜陵旅游标识性品牌。着力推进大铜官山矿山公园、大通古镇、浮山景区等重点项目。在景区基础环境设施优化的同时,强化推广和招商力度,通过重点培育形成铜陵旅游的核心品牌资源。
实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新突破。结合铜陵实际,发展以“铜、江、山、村”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铜工业旅游、长江洲岛游、特色文化旅游及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系列产品。推动建设和完善铜街、铜艺小镇、天井小镇、永泉度假区、犁桥艺术民宿区等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辨识度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实现全域旅游建设示范新突破。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系统构建全市旅游设施服务体系,推动全域旅游服务规范化。按照“一乡一品”思路,结合游客群体、服务时段、当地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产品、服务,构建全要素旅游产业链。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域联动、形态多元、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实现旅游宣传推介营销新突破。创新景区营销模式,推动各类景区、文创企业与知名旅游线上平台开展OTA合作,拓宽旅游消费渠道。结合KOL体验和场景直播,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无缝对接。强化旅游资源推广,优化旅游宣传品制作,每年面向4-5个长三角城市目标城市开展定向推广,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邀请媒体、旅行商来铜采风,使铜陵旅游资源多线传播,扩大影响。 |
专栏28:皖中南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发展提升工程 |
打造“五个一批”精品。对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等5个领域的若干个单位和项目进行提质升级,分别建成10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5条精品线路、10个新兴业态、5大特色商品和若干个领军企业。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争取入围1个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支持6个市级、13个县(区)级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的旅游精品项目,如:浮山旅游景区提升项目、凤凰山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枞阳名人文化产业园、大通古镇风景区、大铜官山景区开发、永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程、普济圩田园综合体、普济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环天井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白荡湖-白云岩综合旅游开发、九华湖生态旅游开发、岱鳌山文化旅游、永泉四季兰山、白荡湖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岱冲湖景区、大青山景区等。
开展全域旅游四级联建。确定一批县(区)、镇、村、点,争取并整合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争取建成2个省级文化旅游名县(区)、10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0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30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 |
专栏29:教育体育重点建设项目 |
北师大铜陵实验学校(十五年一贯制)、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二期工程、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铜陵营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高中教育提升工程,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动铜陵学院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力争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支持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深化教体融合,建设铜陵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
专栏30: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
组织实施铜陵市立医院综合病房楼及全科医师助培基地项目、铜陵市人民医院西湖院区(市儿童医院)项目、铜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项目、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病房扩建工程项目、铜陵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铜陵市立医院石城医院职业病综合防治中心项目、枞阳县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枞阳县人民医院感染病院区建设项目、枞阳县人民医院精神病院区建设项目、枞阳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及传染病区建设项目、枞阳县医养结合补短板项目、铜陵市义安区第一区域医共体能力提升项目和铜陵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技康复综合楼项目等,促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
专栏31: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工程 |
到“十四五”末,市老年公寓三期PPP项目、义安区怡和永年、枞阳县医养结合型智慧化养老平台等一批养老服务项目建成运营,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60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 55%,实现普惠性养老床位数量明显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建设运营成本下降、服务价格下降,人民群众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满意度逐步提高,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基本形成。 |
专栏32: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计划 |
以打造“精美型社区”为载体,围绕城市基层党建、完善社区服务、强化社区协商、扩大参与渠道、优化居住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到“十四五”末,实现:
基层党建更加精悍,组织生态美好。以“党建+”培育更多治理品牌,培养得力能干的基层“带头人”。强化社区党委和党建联盟机制,织密组织网络体系,强化治理资源链接实效。提高精品社区比例,“全科社工”模式城乡社区全覆盖。
社会服务更加精到,人文生态美好。提升“邻里中心”运营水平,发挥社区规划师作用,有计划推出一批“邻里角”等适合居民休闲、协商议事的微空间。建立“三社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居民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
参与渠道更加精准,共治生态美好。在新建小区落实“四方议事”机制,深化业主自治带动居民自治。在老旧小区普遍推行准物业服务,优化居民生活体验。深化社区协商共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健全社区动员机制,增强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技手段更加精通,应用生态美好。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城市超脑”、5G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加大对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的投入,建成更加可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化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党建引领、政社互动、多元参与、科技支撑”社区治理体系。 |
专栏33:铸安行动计划 |
开展以企业自查、专家排查、政府督查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个清单”。突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场所、时间节点,运用明查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管执法。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执法要求,严格执行“五个一批”执法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行为。提升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健全基层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推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六项机制”建设。依法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突出重点整治,强化源头治理,深入推进相关领域安全整治。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督促相关行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风险。紧盯危化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剧毒、易制爆、易制毒等危险化学品流向登记、治安防范等管理制度,深入整治突出问题,全面整改安全隐患,不断提升管控能力水平。建立联合打击整治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违法犯罪活动。
道路运输安全整治。加强铁路沿线安全整治和防护。加强重点车辆和驾驶人源头治理,健全完善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机制,推动事故多发路段和道路隐患路段整治。持续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依法从严查处各类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强化高风险企业、突出违法和事故案例警示曝光。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和旅游客运安全管理,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