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规模与发展动向前瞻》显示,“十三五”时期,上海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7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3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15%提高到18.9%。其中,制造业部分增加值由1673亿元增长至2960亿元,年均增速12.1%,比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从8064亿元增长至1393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6%提高到40%;服务业部分增加值由2073亿元增长至4368亿元,年均增速16.1%,比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不断集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1/4,人工智能产业重点企业超过1150家。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
“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7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3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15%提高到18.9%。其中,制造业部分增加值由1673亿元增长至2960亿元,年均增速12.1%,比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从8064亿元增长至1393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6%提高到40%;服务业部分增加值由2073亿元增长至4368亿元,年均增速16.1%,比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不断集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1/4,人工智能产业重点企业超过1150家。 |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4.1%。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7纳米和5纳米刻蚀机进入国际先进生产线,桌面CPU、千万门级FPGA等关键产品达到国际主流水平,12英寸大硅片实现批量供应。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等创新药物,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等原创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上市。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云端深度学习定制化芯片发布。 |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
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传统业态加速向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转型发展。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已培育1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94个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张江在线”“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相继运作。 |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
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徐汇区人工智能、杨浦区信息技术服务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闵行、徐汇、杨浦、嘉定、松江、张江、临港等重点区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张江科学城汇聚2.2万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外资研发中心171家,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新药研发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0%,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信息飞鱼”等特色产业园。闵行、徐汇、嘉定、奉贤、金山、青浦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载体,聚集了本市80%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和营业收入。 |
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上海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加快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全面落地,并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等70余个地方配套法规政策。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募资近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万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4家,众创空间500余家,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 |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具体目标
目标要点 |
重点内容 |
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 |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
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 |
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
结构优化呈现新水平 |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形成一批百亿销售、千亿市值的领军企业。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重大专项工程
以落实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目标,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针对产业基础提升、共性技术研发、领军企业培育等,组织实施六个系统支撑专项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四个重点领域专项工程,全面提升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一)系统支撑专项工程
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重点聚焦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标准与基础技术检验检测系统等“五基”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展质量攻关行动,实施“接榜挂帅”,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聚焦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对产业支撑能力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开展开放式、市场化专业服务。重点打造开放共享的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有效支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3.创新平台体系工程。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打造开放协同的重大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以张江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支撑的“1+4”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以人工智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建设计算与赋能等5个开放创新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生物医药和脑科学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建设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重大平台。
4.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加强现有投融资、研发、人才等政策的集成支持,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在5-10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核心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打造若干家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5.新兴技术示范应用工程。聚焦互联网医疗、智能制造、社会治理、社区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示范典型,探索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优化的智能体系。促进“AI+5G”、互联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服务方式、治理模式变革。积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创建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6.支柱工业转型提升工程。支持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钢铁和石化企业向新材料产品转型,加大汽车用钢、船舶用钢、高等级硅钢等产品产出,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向价值链顶端升级。
(二)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1.集成电路重大产线建设工程。加快推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线建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翻一番。重点推进12英寸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产线建设,推动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12英寸大硅片产线建设。
2.医企联合协同创新工程。建设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加快转化医学大设施运营,为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服务。建设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疫苗研发和临床研究。
3.大飞机配套体系本土培育工程。围绕航空动力、航电系统、机电设备、复材结构件以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配套环节,加强与苏浙皖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加快培育本土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在长三角打造大飞机配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大飞机“一谷一园”,推动与大型央企、跨国公司、国内科研机构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
4.新能源汽车跨越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发展,攻克“三电”等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企业产品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