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金融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规划研究》显示,“十三五”时期,广东省金融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主要金融指标居全国首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效能大幅提高,金融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截至2020年末,全省法人金融机构达到360家。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26.8万亿元和19.6万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金融普惠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6倍;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约4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5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2万亿元,服务小微市场主体188万户。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
重点内容 |
金融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 |
截至2020年末,全省法人金融机构达到360家。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26.8万亿元和19.6万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62.5%和108.3%。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0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77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25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81家,精选层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展示企业2.5万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6.2万亿元,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到147.0%;证券交易额205.17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2倍。保费收入5653亿元,比2015年多出近一倍,保险深度4.7%,保险密度4547元/人。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4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总资产29.6万亿元。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8.9%,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税收3628亿元,占全省全部税收的1/6。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金融普惠水平大幅提升 |
截至2020年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6倍;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约4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5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2万亿元,服务小微市场主体188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6万亿元。2020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4万亿元,是2015年的2.8倍。实现直接融资约1万亿元,在全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提高到24.5%。五年累计新增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13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占新上市企业的85%。产权交易规模和影响力提升,省交易控股集团连续五年交易金额超1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末,“险资入粤”累计金额超过1.1万亿元。 |
重大金融改革不断突破,金融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
成立国内首家港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首家外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首家相互保险社,获批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期货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实施,历时14年争取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成功获批设立。成立国内首家港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首家外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首家相互保险社,获批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期货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实施,历时14年争取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成功获批设立。 |
深刻把握“双区”建设机遇,金融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
形成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到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点面结合”金融开放大格局。国家出台的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意见”基本落地,2020年全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1.5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形成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到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点面结合”金融开放大格局。国家出台的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意见”基本落地,2020年全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1.5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 |
区域特色金融加快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
区域金融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粤东集聚产业投资基金、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粤西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效,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梅州、河源、云浮、清远推广林业碳汇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设立全民营资本的梅州客商银行。“十三五”时期,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本外币贷款余额增加8600亿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9家。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实效,金融风险显著降低 |
截至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19%,比“十二五”期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3个百分点。其中,高风险农信社风险得到化解,全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顺利推进,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有效纾解。707家纳入清理整治的P2P网贷机构全部退出市场,精准拆弹化解“团贷网”等特大金融风险。建立智能化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金鹰”、“灵鲲”系统,形成网格化响应处置机制,非法集资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完成陈案攻坚处置591起。 |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活动秩序明显好转 |
省市两级政府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工作)部门,全面履行地方金融监管职能。截至2020年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520家,贷款余额1062亿元;融资担保机构220家,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255亿元;典当行680家,典当余额77亿元;融资租赁公司4836家,资产总额3486亿元;商业保理公司5061家,保理融资余额1756亿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存量收购不良资产账面值1831亿元。 |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到2025年,金融业重要支柱产业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0万亿元,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50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保费收入冲刺8000亿元。
广东“十四五”金融改革发展主要预期性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一、总体金融规模 |
|||
1 |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
9907 |
15000 |
2 |
本外币存款余额(万亿元) |
26.8 |
40 |
3 |
本外币贷款余额(万亿元) |
19.6 |
30 |
4 |
证券交易额(万亿元)* |
200 |
300 |
5 |
保费收入(亿元)* |
5653 |
8000 |
6 |
当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万亿元)* |
4.1 |
5 |
二、金融对外开放 |
|||
7 |
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万亿美元)* |
1.5 |
2 |
8 |
赴港澳上市企业数(家) |
276 |
400 |
三、金融科技发展 |
|||
9 |
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数(家) |
1 |
5 |
四、金融资本集聚 |
|||
10 |
直接融资规模(万亿元)* |
1 |
1.4 |
11 |
直接融资占比* |
25% |
28% |
12 |
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万亿元) |
2.85 |
5 |
13 |
境内上市公司数(家) |
677 |
1000 |
14 |
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展示企业数量(万家) |
2.5 |
3 |
五、金融综合改革 |
|||
15 |
制造业贷款余额(万亿元) |
1.8 |
3 |
16 |
绿色信贷余额(万亿元) |
1 |
3 |
17 |
普惠贷款余额(万亿元) |
2 |
3.5 |
18 |
涉农贷款余额(万亿元) |
1.6 |
2 |
加快完善期货产业链,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组建资本金充足、实力雄厚的省属法人期货公司,吸引与期货交易和资产配置相关的金融机构落户。加大大宗商品装运、仓储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期货交割库聚集区。组建期货与金融市场研究院,形成国际化的标准体系,提升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展完善期现货联动的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大宗商品套期保值和开展风险管理,打造风险管理中心。
专栏1 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抓手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
专栏1 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抓手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 |
打造期货产业链,推动建立完整的期货市场体系,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吸引国际国内金融人才,集聚资金,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具体包括: 1.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形成总部经济效应,强化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联动合作,打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重要平台。 2.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宗商品要素交易平台,发展完善期现货联动的交易市场体系。 3.组建一家资本金充足、实力雄厚的省属法人期货公司,推动金融机构参股期货公司,培养一批法人治理完善、经营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主体。 4.引进各类期货、基金公司和中介机构,吸引与期货交易和资产配置相关的金融机构落户。 5.支持南沙综合保税港区、虎门港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期货保税交割中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期货交割库聚集区,加大大宗商品装运、仓储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专业市场、专业镇、专业园区发展,形成对产业经济的有力支撑。 6.组建期货与金融市场研究院,吸引国际国内金融人才聚集,培养高水平期货金融专业人才。 7.形成国际化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提升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8.打造风险管理中心,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大宗商品套期保值和开展风险管理。 |
大力培育财富管理机构,引进设立理财、资管类金融机构或子公司,鼓励完善满足居民与企业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会计、律师、审计、评估、咨询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培育金融信息与研究等新型中介。
专栏2 壮大金融产业“十项任务”
专栏2 壮大金融产业“十项任务” |
1.完善创新资本链。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中心,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序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完善创新资本链,促进创新资本形成。 2.打造期货产业链。以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为契机,设立和引进期货经营机构,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组建期货与金融研究院,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利用期货的风险管理中心。 3.发展跨境“金融通”。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入推进“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探索“保险通”,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融合发展。 4.打造头部金融机构。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机构,支持省内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上市、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方式做优做强,提升行业排名,增强影响力。 5.壮大银证保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一批业务创新试点,建设一批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区(园),推动银行信贷、证券投资、资产管理、财富信托等各类金融产业加快发展。 6.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建设金融科技高地,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生态圈,支持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公司规范发展,参与有关技术和标准研发,在全国乃至全球引领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7.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上市公司梯队,新增300家左右在境内A股上市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大力推广发行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支持上市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8.建设绿色金融市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广东环境权益交易所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广州、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展,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 9.优化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建设国内领先的农商银行系统,扎根县域、服务“三农”。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保障现金服务,推广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便民服务。高质量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完善创新资本链,促进创新资本形成。 2.打造期货产业链。以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为契机,设立和引进期货经营机构,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组建期货与金融研究院,引导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利用期货的风险管理中心。 3.发展跨境“金融通”。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入推进“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探索“保险通”,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融合发展。 4.打造头部金融机构。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机构,支持省内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上市、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方式做优做强,提升行业排名,增强影响力。 5.壮大银证保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一批业务创新试点,建设一批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区(园),推动银行信贷、证券投资、资产管理、财富信托等各类金融产业加快发展。 6.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建设金融科技高地,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生态圈,支持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公司规范发展,参与有关技术和标准研发,在全国乃至全球引领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7.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上市公司梯队,新增300家左右在境内A股上市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大力推广发行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支持上市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8.建设绿色金融市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广东环境权益交易所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广州、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展,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 9.优化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建设国内领先的农商银行系统,扎根县域、服务“三农”。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保障现金服务,推广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便民服务。高质量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 |
加快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各领域融合,大力发展科创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专栏3 十大“金融+”工程
专栏3 十大“金融+”工程 |
1.“金融+贸易”。充分发挥金融“稳外资”“稳外贸”作用,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保融资、货押融资等产品,支持贸易企业获得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财富增值等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省级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丰富风险参与、贸易融资与资金组合产品,为贸易发展保驾护航。 2.“金融+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汽车金融、旅游休闲、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消费金融产品,适度扩大居民消费信贷。争取新设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公司,丰富支持消费的金融供给。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小贷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充分发挥灵活优势满足扩大消费的有效金融需求。 3.“金融+科技”。优化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大力引进或与各类国家级基金合作,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项目。加快设立发展天使投资母基金,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完善科技创新特色板块,拓展非上市证券集中托管业务。鼓励银行业开展外部投贷联动,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拓宽科技企业信用贷款渠道。支持保险机构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4.“金融+高端制造”。持续保持制造业贷款较高增速,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业务。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开展产业金融融资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管理公司上市发展,以及联合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机构(组织)自主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及资产支持票据。研究探索制造业核心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基于供应链的资产支持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5.“金融+乡村振兴”。加强对脱贫人口的金融服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金融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强镇发展等的支持力度,服务好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城镇化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村风貌提升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丰富金融支农产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推动厂房和大型农具、圈舍和活体畜禽、动产质押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业农村抵质押融资模式,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发展壮大全省农业投资基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中型投资机构设立专门的农业投资机构,引导国内外创投风投及股权投资机构加强对我省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 6.“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对接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争取更多金融资源倾斜支持。持续探索在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设立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吸引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补充项目资本金,支持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解决配套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赴香港、澳门发行离岸债券融资,探索赴香港、澳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拓展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 7.“金融+海洋”。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银团贷款、金融租赁等方式为涉海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争取在境内外发行海洋开发企业债券。支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建设航运交易中心,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性航运交易和服务平台。探索设立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基金,推进海洋资源交易。支持广州与湛江共同成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沿海经济带地区结合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金融改革创新。 8.“金融+文化”。丰富文化信贷、文化债券、文化基金、文化保险等文化金融产品,鼓励设立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参与投资。探索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支持深圳设立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创新。支持潮州建设文化金融街,开展文化金融改革创新示范。 9.“金融+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水利、公共住房等民生事业建设项目的金融服务保障。优化金融帮扶、金融助学等民生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民生保险产品的供给,加快发展大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鼓励发展专业化养老保险。 10.“金融+生态”。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丰富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绿色投资产品,支持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信贷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托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开展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金融产品创新。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基础,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碳金融创新。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