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
我国自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17年来,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大,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给劳动力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加重了养老负担和社会负担。郑伟等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主要有几点:第一,“来的早”,在仍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时迎来了老龄化;第二,“来得快”,中国和目前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日本相当;第三,城乡倒置,近年来乡村的老龄化程度超过城镇。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童玉芬(2014年)认为中青年劳动力供给即将率先出现较大幅度减少,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随着劳动力老化而加剧下降。
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到2015年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0.5%,平均每年增加了419.6万人,而15-64岁阶段的人口却在不断下降,五年来平均每年下降0.28%,与此同时老年抚养比不断加重,从2011年的12.3%增加到14.3%,每年提高0.4%。表明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群体不断减少,消耗社会财富的老年群体不断增大,这无疑加大了社会负担和家庭养老负担。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
严峻。
(二)农村养老负担远高于城镇
由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儿童和老人则在农村留守,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发展停滞不前,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在2000年,农村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2.65%,在2005年农村老年抚养比与2000年相比,增长幅度为24.58%,高于城镇老年抚养比2.61%,2010年农村老年抚养比,较之2005年增幅为1.94%,程度不大,但是比城镇老年抚养比高出4.23%,相比于前五年,增幅较大。综上可看出农村养老负担更加严重,所以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是精准扶贫的有效突破口,所以加快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精准扶贫的提出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上指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养老保险水平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养老保险水平。2010年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是农村的64倍,同年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不足1%。从2010年至2015年,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均占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90%以上。但随着农村养老意识和养老体系的不断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也稳步逐年提高。从2010年到2015年期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从200亿元增加到2117亿元,年均增长约60%,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也从0.05%增加到0.31%,年均增长约44%,可见自2009年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不断加大,其保险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从2005年到2009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系数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系数的占比不超过10%。但从表1中可以看见,2010年到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对全国的占比都在20%左右,可见自从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增长幅度快速加大,2010年至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1.15%增加至1.72%,年均增加8%。
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与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增加,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将不断提高,并且推动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带动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向适度区间发展,所以分析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
三、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测算
通过查找2010年至2015年度人口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按照上式及相关参数设定,计算2010~2015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区间。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10年的0.05%到2015年的0.31%,年均增长44%,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负担过重,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基础薄弱,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实际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养老适度下限。例如,2015年中国养老保险水平只有0.31%,远低于同年农村养老适度水平下限1.86%。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难满足参保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所以农村养老保险能为精准扶贫提供有效助力。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下限高于农村社会保障实际水平,可见,农村养老适度水平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从而可以看出,加快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向适度区间发展,能稳步提高精准扶贫的绩效。农村养老保险在脱贫攻坚战中存在巨大潜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实际水平远低于适度水平下限,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高于农村社会保障实际水平,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提高精准扶贫绩效的一大潜力。
基于结论,文章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发挥农村养老保险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主要分为二点:一是完善农村养老的顶层设计,拓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扶贫救助功能,及时精准的把满足参保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通过政府进行兜底,保障贫困人口老有所养,并对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完善,使农村社会保障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突破口。二是提高农村养老金替代率,使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向适度区间发展,保障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只有保基本成为现实,参保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在精准扶贫的契机下,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一是拓宽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当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严重制约了对贫困人口的参保全覆盖。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并寻求社会福利部门投资,将这些资金直接用于贫困人口的参保养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不足的问题。二是增强农民的参保机制。精准扶贫制度下,政府应增强对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的补贴力度,鼓励贫困地区的农民参保,并且加大高龄农民的账户补贴力度,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