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端金融技术的不断更新,商业模式及消费行为的革新也在悄然进行。与此同时,国务院陆续发布的有关政策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 中“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互联网 + 行动方案》) 中“部署‘互联网 +’普惠金融的重点行动”等,也为新时代下保险业的扩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助推剂。自 2013 年起,我国互联网保险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作为保险行业中进行风险保障、风险分担的重要工具——商业健康保险,在改善民生、发挥普惠效应的功能中地位更加突出。借由“互联网 +”的东风,以及以新一轮医改为代表的政策红利、持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互联网健康保险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规模多达 1796.7 亿元,同比增长近 22.6%;而互联网健康保险的总体保费为 31.8 亿元,同比增长 209.9%,在人身保险总保费规模中的占比上升至 1.8%。 当下,保险行业中愈来愈多的目光聚焦至互联网健康保险的模式上,而随着这两种模式的逐渐深度融合,有望在迅猛发展的健康医疗产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产生倍增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我国互联网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健康保险的发展 早始于美国,基于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及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环境,以老牌商业保险公司为代表的 United Healthcare、Kaiser Foundation Health Plan 等,和以新兴理念崛起的 Oscar Health Insurance 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线上健康保险模式,将保险公司、患者、医院、数据信息进行了有效连结,已取代医疗服务成为整个健康产业链中的核心。相关资料显示,仅 2015 年上半年,全美数字医疗投资总额已超过 21 亿美元,且增速远远快于传统医疗设备融资的领域。
而与美国相比,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制度、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差异,我国的互联网健康保险的起步较晚。虽然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但在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展开合作,在各个板块落子布棋,更新发展形态,其管理健康风险和分担疾病损失之力不可小觑。现阶段,国内健康医疗类的互联网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以降低发病率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模式,和以减少疾病开支为目的垂直管理模式,两者共同致力于降低医疗成本。
(一)从被动到主动,进行健康管理
传统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角色往往被定义为事后赔付的被动方,由于无法实现控费,造成了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高赔付率。而在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下,保险公司将主动干预健康客户群体的日常生活,通过健康管理的移动客户端、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线网络问卷的形式,及时采集用户的健康信息,通过提供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帮助参保人降低患病几率。“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众安保险“家庭守护”等产品都属于此类模式。
以国内首款移动医疗保险产品“平安好医生”为例,通过提供线上问诊、线下门诊、2 小时电商送药等 O2O 式服务,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运动健身一体,为用户打造完整的健康管理链条,规避疾病风险。而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健康管理理念尚未普及,目前市面上多数经营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公司仍然处于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尝试阶段,而是希望通过培养消费者的购买线上健康保险的习惯,提高用户流量,占领市场份额,进而更新其发展形态。
(二)以慢性病为切入点,减少医疗开支
当下互联网健康保险的另一大趋势是对于慢性病的风险控制。此类垂直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已经患病的人群,尤以糖尿病为典型。我国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逐年攀升。以糖尿病为例,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超过 1 亿人,平均患病率高达 11.6%, 在为医保资金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也成为健康管理巨大的潜在市场。通过激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药习惯,达到控制和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运用健康数据分析,为患者找到平稳血糖的有效途径,起到分散医疗经济风险的作用。此类保险以众安保险联手腾讯、丁香园为糖大夫智能血糖仪量身定做的“糖小贝”糖尿病并发症保险、大特保联合中国太平洋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推出的“退糖鼓”为代表。“退糖鼓”也实现了用户从购买、进行健康管理、理赔全部环节的网上操作。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健康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
二、市场制约因素及原因
(一)征信体系建构不完善
伴随着互联网健康保险的不断发展,对于消费者的征信状况、风险偏好、消费习惯的把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市场高度依赖于信息的对称性,由于目前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仍较薄弱,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带病投保”、“小病大看”、“一人投保,全家吃药”的情况时常发生,造成了市场较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为精算假设和风险控制增加了难度。唯有建立健全国家信用体系,逐渐形成有序的信用环境, 才能促进互联网健康险的专业化及效率提升。(二)产品同质化严重
纵观整体互联网健康保险市场,各家保险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独特性,而与此同时,其保险责任也尚未标准化,为消费者的比较选择增加了难度。处于探索阶段的各家保险产品,也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用户迅速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供需的不匹配。
(三)数据共享困难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依然未能建立起强大的数据支持平台,造成了数据利用率低下。其原因在于,我国多数地区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仍在构建中,且使用权限仅授予卫生系统内部,尚未实现与保险公司的联通共享,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支出端无法对被保险人的就诊情况及主要医疗开支进行实时监控。而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自身的医疗数据系统仍待完善,核心信息尚未实现整合,从而无法实现对于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风险。
三、发展路径展望
(一)产品创新势在必行
互联网技术兴盛的时代,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风险偏好得以实现有效地统计、分析,也为基于大数据的保险产品定制设计成为可能。依据各客户群体不同的特征偏好,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个险产品,挖掘多样化的附加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有助于满足被保险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应当不断完善网上咨询、网上投保、网上核保、网上支付、网上出单全部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降低消费者的理解及获取难度,不断培育消费者对于互联网健康保险市场的信任度。
(二)结合外部数据进行定价
除了在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设计创新,保险行业应当充分挖掘和结合外部数据进行产品定价。传统基于性别和年龄的精算定价模型已经持续使用超过百年,未来应当结合更高维度的数据,对于产品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价。同时拓宽网络销售的渠道,运用社交平台传播信息,捕获海量用户,节约营销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保险产品,也帮助保险公司获得更加优质的风险。
(三)拓展纵向合作领域
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保险与健康管理的深度结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保险行业也应当适时把握机遇,开展纵向领域的合作:通过开展与医疗服务行业的跨界交流,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相统一,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更为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的档案数据,实现与客户的高频互动,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大众百姓带来更多具有实质价值的保险产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