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民营银行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1、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深化
当前,国内经济正经历换挡期、阵痛期和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既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符合银行业自身的利益,是未来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三大任务:一是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金融资源的支持;二是支持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改革深化;三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是商业银行的使命和责任。
以支持实体经济为核心做好金融服务,首先应稳定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风险加大使银行业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制约了银行持续扩大融资供给的动力和能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具体来说,优化增量就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入到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行业领域。盘活存量的重点是移位优化、减退加固和核销并购,利用盘活的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与此同时,银行还应拓宽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渠道和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和工具,把其他方面的资产运用好,适度做大社会融资总量。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信贷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资金中介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对接合理的投资需求,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大投资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商业银行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当前的金融服务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
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一个较长期的现实问题,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括银行负债成本快速上升,推动整体融资成本上升;银行体系信用风险加大,导致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贷款定价中风险溢价因素增加;非信贷融资发展放缓,资金难以通过非信贷渠道顺畅地流到实体经济;刚性兑付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无风险利率;政策传导存在梗阻制约了总量宽松政策的实施效果。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推进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提供全方位、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便利和金融服务。
2、差异化经营成为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趋同、产品服务相近、竞争同质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差异化明显不足,这不利于打造经典品牌,也不利于市场有效竞争,还可能引发风险共振,危害银行业整体运行的稳健性。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积极改革,转型创新,在特色化经营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正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融资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特色化、量体裁衣的金融产品。我国银行业要通过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降低金融风险、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升银行体系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水平,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银行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银行业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避免“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立足目标市场,发掘特色强项业务,专注核心精品业务,围绕核心探索开展新业务,努力做细做精,降低核心产品的可替代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通过高品质、高契合度、高附加值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为客户创造良好服务体验,打造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此外,银行业要提高差异化竞争水平,有赖于集约高效的运营管理支持。既要加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线管理,又要增进各条线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提高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围绕核心业务及关联延伸业务,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考核评估,推进业务产品集成创新。加快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增强系统支持保障能力。
3、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日益受到重视,其市场化程度可以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国际实践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内外均衡等方面,利率市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自2004 年1 月1 日起,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自2013 年7 月20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自2015 年10 月24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带来的挑战表现为:一方面,利率波动程度加剧,商业银行竞争程度增强,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能力,增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难度。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以下方面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以提高经营能力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是采取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重点以控制利率风险为主。在信贷资产业务仍然是主体的现阶段,必须要大力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利率风险管理目标的核心是规避利率风险,以利于商业银行抵御系统性的风险。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系统,提升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处置、管理和对冲能力。
二是建立高效合理科学的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定价,同时也要求调整传统金融产品的定价。科学合理的定价体系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产品综合收益、信用风险、期限、利率风险、资金成本、风险补偿措施等因素,综合确定金融产品价格。
中小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产品定价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实现对不同产品价格和盈利水平的考核及对不同业务单元的绩效考核,同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客群分层,细化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的分类方式,建设按产品、客户、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同时,与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盘考虑产品价格,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中小企业发展快、融资需求强的特点,加强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支持力度,切实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三是利用科学有效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评估贷款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对定价提供支持。
在存款利率确定上,要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
三是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和盈利过于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存贷款利差会呈现收窄之势,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和增收压力越来越大。而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缓解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和规避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仍然主要集中于支付结算类、银行卡及代理类业务等传统的业务上,对新兴的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品种不够齐全,数量较少。未来商业银行需要优化创新中间业务结构,在银行卡、结算清算等传统中间业务领域,发挥物理网点和网络渠道的优势,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开发,提升单位产品收入和整体市场占有率。而在高附加值的高端中间业务方面,通过吸收熟悉多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中间业务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开发理财、投行、资产托管、新型咨询顾问等业务,形成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品牌化的趋势,开拓中小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四是开发新产品规避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频率必将加大,进而影响企业和银行的收益,还会通过影响证券价格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微观还是宏观上都产生了更大的风险,从而要求国内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以规避利率风险。
4、个人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重要的业务拓展领域
在我国,中小企业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在于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高科技领域,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地位的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日益重要。伴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大客户“脱媒”现象更加明显,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则日趋上升。引导资金进入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不仅是政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规章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切实营造和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推动整个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目前,很多银行已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建立健全了专营的组织体系、专门的制度机制、专属的产品服务、专业的人才队伍,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契合银行自身特点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质和量、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明显提升。相关政策文件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国内居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个人住房贷款、银行卡等消费金融产品以及个人理财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增长点,将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迅速增长和富裕人群的不断涌现,对全面和个性化的理财顾问服务需要也将相应增加,从而催生出新型财富管理市场,商业银行亦开始向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全方位和专业化的高端理财服务。
5、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引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和多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企业融资“脱媒”的提速,以综合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战略转型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大的战略选择。我国部分城商行已经在综合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俗业绩。
国内外银行实践表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可以实现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要求。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使融资“脱媒”趋势更加明显,大量优质产业、优质企业融资从商业银行信贷转向债券、上市IPO 和配股等方式,商业银行传统客户基础面临日益明显的分流压力。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直接影响就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类净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目前已降至65%左右。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长期同质化经营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净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综合化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度依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高速增长向以内需拉动为主的平缓增长转变的过渡期,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积累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在加速暴露。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比重,优化资产结构,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开展适度的表外金融产品业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等。
目前,已有国内多家银行机构向租赁业、基金业、保险业及信托业渗透。综合化经营发展迅猛。通过打造综合经营平台,一些商业银行正在加速从传统单一的商业银行向综合经营的银行控股集团转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战略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如工行已成立基金、金融租赁、保险、证券类公司。而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也加快了综合化经营的步伐,如北京银行出资设立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南京银行出资设立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上海银行出资设立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宁波银行出资设立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苏银行设立苏兴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既是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应对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的需要。简单来看,银行业国际化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网点的国际化;二是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经营方面向国际先进银行看齐;三是服务对象的国际化。一方面加强对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的服务力度,解决进出口企业资金难题;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兼并收购等提供金融服务。
6、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促进金融包容具有重要意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在满足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以及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在资本配置、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新生力量的互联网金融,对于解决传统金融业的某些弊端,破解居民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和促进金融领域深化改革等产生了强大的“鲶鱼效应”。互联网金融是普惠性、覆盖面和渗透性最强的金融创新,将来会有效降低服务门槛,扩大“服务半径”,使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乡镇、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网络交易平台、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互联网渠道多元、受众广泛、传播通畅,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市场条件。互联网金融具有覆盖面广、公平性、可获得性等特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消除海量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基于互联网思维设计的金融产品,投资门槛低、交易便捷、服务精准、模式灵活,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创新空间。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传统金融的雄厚实力作为支撑;传统金融生态的安全稳定,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土壤。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主要包括: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客户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了多起经营者“卷款跑路”事件;从业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经营风险;信用体系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健全;从业机构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互联网金融本质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15 年7 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 号),要求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7、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影响深远
我国《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 年5 月1 日起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 万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制度安排,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宏观审慎监管一起,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为中、小银行创造稳定的经营环境,使大、中、小银行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并促进形成合理的金融结构和布局,推动形成有效竞争、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丰富金融服务和供给,从而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提升金融普惠性水平。同时,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的及时校正,通过对不同经营质量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费率,并采取及时纠正措施,对风险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置,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审慎经营和健康发展,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