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比用户名/密码认证、基于冲击/响应等身份认证模式,PKI体系的认证模式安全度最高,已被广泛用于保障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安全。
名称 |
优缺点 |
具体内容 |
用户名/密码认证 |
最简单但极不安全 |
由用户自己设定密码,只要能够正确输入密码,计算机就认为操作者就是合法用户。 |
智能卡认证 |
双因素认证(PIN+智能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
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智能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登录时必须将智能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
动态口令技术 |
采用一次一密保证安全性,但使用起来不方便 |
一种让用户密码按照时间或使用次数不断变化、每个密码只能使用一次的技术。用户使用时只需要将动态令牌上显示的当前密码输入客户端计算机,即可实现身份认证。 |
基于冲击/响应的认证模式 |
简单、有一定安全性,但抵挡黑客攻击的能力较差 |
每次给客户端发送不同的“挑战”码,客户端根据共享的密钥信息和“挑战”码,做出相应的“应答”。 |
Kerberos的认证模式 |
可以一次签发多次使用,适合分布式系统,但对称密码技术易被破解,用户多时密钥管理不方便 |
利用对称密码技术,通过可信第三方来认证用户身份,并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信道。 |
基于PKI体系的认证模式 |
较完善,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且安全度高 |
客户和服务器在会话和通讯时首先交换由第三方的授权证 明(即CA)中心签发的身份证明,然后使用对方的公钥验证对方的数字签名、交换通讯的加密密钥等。 |
密码算法作为PKI体系的构建基石,陆续出台的多项政策推动着国产通用密码算法的普及,我国密码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方向发展。
政策名称 |
时间 |
发布单位 |
主要内容 |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
1999.1 |
国家密码管理局 |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密码管理的法规,它标志着我国商用密码的发展和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 |
《电子签名法》 |
2004.8 |
国家密码管理局 |
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 |
《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 |
2005.3 |
国家密码管理局 |
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使用密码的行为,如提供电子认证服务,应事先取得国家密码管理机构同意使用密码的证明文件。 |
《关于做好公钥密码算法升级工作的通知》 |
2011.3 |
国家密码管理局 |
要求“自2011年3月1日期,在建和拟建公钥密码基础设施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系统应使用SM2算法。自2011年 7月1日起,投入运行并使用公钥密码的信息系统,应使用 SM2算法。” |
《密码产品和含有密码技术的设备进口管理目录》 |
2013.12 |
国家密码管理局 |
以签发密码进口许可证的形式,对该类产品实施进口限制管理。 |
《网络安全法》 |
2016.11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等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
2018.6 |
公安部 |
非涉密网络应当按照国家密码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使用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第三级以上的网络应当采用密码保护,并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
2018.7 |
网信办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密码使用和管理,还应当遵守密码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标准 |
2019.5 |
国家标委会 |
等保2.0”密码的新标准相较“等保1.0”更加细致和明确,包 括密码认证方式、密码技术、密码国家及行业标准等方面明确了严格的测评标准。 |
《密码法》 |
2019.10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旨在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密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是我国密码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
PKI产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PKI产品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3.05%,随着《网络安全法》、等保2.0标准及《密码法》等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加速推动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PKI产品市场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军队、金融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对PKI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资料《2018年中国PKI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gyii.cn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