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6年中国军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国防预算占GDP和财政支出比例相对固定。近6年来我国的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为1.21%-1.31%,占中央和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比例分别为10.14-10.89%、5.17%-5.82%,比重相对稳定。
相关行业报告《2017-2022年中国军工线缆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一、中国军工行业现状分析
全球军费稳中有降成为趋势。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受宏观经济低迷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军费近年来持续下滑,军费削减已成为世界趋势。美国近5年国防预算稳中有降,美国国防部提交的2017财年国防预算为5827亿美元,较2010年的6956亿美元绝对额降低了1129亿美元;俄罗斯2015年宣布了削减军费的计划,即三年内军费从当前占GDP比重4.5%下降到3%;日本军费也有占比不超过GDP比重1%的限制。
国防预算占GDP和财政支出比例相对固定。近6年来我国的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为1.21%-1.31%,占中央和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比例分别为10.14-10.89%、5.17%-5.82%,比重相对稳定。且财政支出要通盘考虑医疗、教育、农业等诸多方面,比例相对固化,国防支出很难挤占其他领域份额。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GDP和财政支出增速有所下滑,若按照蛋糕切分的方法来制定军费预算,则军费很难有大幅增加。
我国军费绝对额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2016年我国国防预算达到9543亿元,同比增长7.6%,绝对额增加但增速放缓。考虑到全球军费稳中有降及国防预算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对固定,预计未来军费增长将维持低于8%的增速。
此外,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军费结构仍将保持装备费、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各大约1/3的比重,虽然推行军改会使得军队人员数量有所降低,但裁军的安置费用将有所提高。我们认为,未来装备费用占比不会较大提升,不存在裁军安置费用转投到装备建设的情况。在装备费用中,战略空军、远洋海军和国防信息化的比重会有所提升。
2、长期以来,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经常炒作中国存在隐性军费,尤其是在武器装备支出方面并不透明。从1998年起,我国每两年发表一次国防白皮书,对国防预算的应用范围、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财政拨款及预算审计制度、财政支出占比等情况进行介绍,其中对军费开支说明的详细程度已超过许多国家。在亚洲地区,中国公布国防白皮书的次数和频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且国防领域的公开信息量也是周边国家难以企及的。
在隐性军费的问题上,有分析认为中国进口高技术武器、研发军事技术等费用没有纳入国防预算,中国实际军费支出大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西方国家也曾指责中国拒绝透露核武器与战略火箭项目的费用并将武警部队开支与军方退休金排除在国防费用外。中国国防部表示,中国政府严格按照国防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将所有涉及到国防建设的支出都纳入了国家预算中反映,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不存在隐性国防费问题。我们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军费进行过验证,根据国内十一大军工集团2015年度军品营业收入与中国当年军贸进出口量测算所得的军费数额与官方公布的军费支出相差无几。我们认为,我国并不存在隐性军费,整体军费开支其实已经非常透明,并正向更加透明化的方向迈进。
二、军工行业发展趋势
1、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2013年以来,政府高层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政策支持,2016年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再次明确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加紧推进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设,编制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体系等。我们预计,今年国家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有望成立,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措施或将持续落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2016.3 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会议再次明确“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会议强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政策频出,合力打造军民融合制度框架。当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已初步形成了涵盖顶层法规、实施办法以及承制目录“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为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宏观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均将军民融合上升至战略高度;微观层面,税收优惠、扩大武器装备许可资格发放范围、统一技术标准等针对民企的利好政策业已相继出台,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已促使许多民营企业进驻国防军工供货体系。
2、民参军核心是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等的各个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而不是完全放开军工市场。我们认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1)有助于“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现代武器装备系统日益复杂,重大装备的协作配套单位经常高达数千家,武器装备配套需求不断扩大。只有充分发挥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全社会大协作,才能更好的满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需求,也有助于军工企业更加集中精力的进行核心能力建设。2)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经常扮演着领先潮流、甚至是填补国内空白的角色。3)有望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改革形成倒逼的力量。民间资本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与采购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武器装备采办、科研体系及制度规范的进一步改革,同时将对军工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产生正面刺激。
军工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1)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要取得军工四证,均由文件审查和现场审核组成,军方是最终用户,起主导审查作用,最终进入装备承制单位目录周期一般为2-3年。2)实际上具备四证远远不够。各领域、各部门甚至延伸到军工企业层面,都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国防工业管理部门、军队、部分军工集团各自认证范围不兼容、不通用。即使就军方而言,装备研制生产尚未实现集中统管。但市场准入逐步放开,民参军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根据国防科工局会同总装备部联合发布的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2015年版),减少许可审批范围,新版目录的许可项目比旧版目录减少了62%,进一步推动军工开放,加快吸纳民用优势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截至2016年3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27%。
3、从企业数量上看,2013年底全国2093家单位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军工企业、民口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占1/3,民口企业1400多家,但尚不能满足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而美国从事国防军工科研生产获得DSS(国家安全服务局)授予相应安全级别的军工项目承包商13500家。
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民参军企业仍为中小企业为主。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上市公司收购的民参军标的共24个案例(不包括北京信威),2015年的平均净利润规模4714万元,其中净利润规模大于1亿元的仅有2个,即新研股份收购的明日宇航及银河电子收购的同智机电;在7000万-1亿元的仅有4家,鼎立股份收购的洛阳鹏起、华讯方舟收购的南京华讯、雷科防务收购的理工雷科、天海防务收购的金海运,扣除这6家标的外的18个案例平均净利润规模仅2868万元。
从市场空间上看,我国军民融合还有相当辽阔的发展潜力。我们假设中国国防预算以每年8%的增速稳定增长,2020年我国军费规模将达到12984亿元,其中武器装备建设费用占比1/3左右,假设民参军占比提升至50%,仅2020年民参军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164亿元,无限潜力亟待开发。
4、中国国防信息化建设持续加速,未来10年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66万亿元。2014年中国国防装备领域投入约2586亿元,其中国防信息化开支约750亿元,;2015年国防装备总支出约2927亿元,其中国防信息化开支约878亿元,同比增长17%,占比为30%。据预测,2025年中国国防信息化开支将增长至25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6%,占2025年国防装备费用(6284亿元)比例达到40%。未来10年国防信息化总规模有望达到1.66万亿元。
5、中国军用雷达市场高速增长,未来10年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3776亿元。我国军用雷达市场已迈入高速增长阶段,预计2014年国内军用雷达市场空间达173亿元,2015年增长到200亿元,同比增长15.7%。据预测,2025年军用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5%,未来十年军用雷达市场总规模将达到3776亿元。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