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下一步,预计将有其他外资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2017年起,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的相关政策就逐步出台。2017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7年第7号公告,明确了境内外评级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业务的要求,意味着包括惠誉国际、标准普尔、穆迪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内的境外评级机构也能以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在此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只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参与中国市场评级业务。
随着我国评级机构在技术和方法上的不断进步,评级结果更加趋于合理,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2008年至2010年间的危机期间,我国信用危机事件频发,债券发行人评级出现了13次下调和388次上调,我国评级机构表现出更加理性的判断。虽然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遭受众多质疑,但并不能完全否认国内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领域所做的努力,评级结果也逐渐被采纳,并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评级事业发展较晚,相应的监管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这也是我国评级业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国家立法,但在一系列的监管规则的指导下,我国的评级业处于有序的良性发展当中。
我国评级市场于1987年萌芽,评级机构一度曾多达百家,到2012年,央行记录在案的共有78家评级机构。随着评级行业发展的不断规范,行业集中度会越来高。截止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大公国际、联合、中诚信、上海新世纪等几家市场份额较高的评级体系。以我国资产证券化评级为例,中诚信、中债资信、大公国际、新世纪等几家评级机构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部分。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未来商机分析》
国内的评级机构基本处在一种自由竞争的状态中,由于我国评级业存在多头监管与监管不足的问题,相关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外评级机构趁机参股中国评级机构。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穆迪在2009年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几大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属于完全的本土评级机构。因此,虽然国内评级机构众多,但基本上已经被世界评级巨头所控制,采用的评级理论和评级技术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评级走向世界的难度很大。2010年大公国际申请NRSRO资质遭拒,但在2013年大公国际成功获得ESMA批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欧盟市场的评级机构,这标志着中国评级机构在争取评级话语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外评级起步较早,评级理论建设和评级技术开发相对比较成熟。无论在哪一方面,美国的信用评级都无可厚非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国际霸主的地位,且美国的信用评级对我国信用评级具有深刻的影响。国内评级机构除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完全属于民族品牌外,其他几家较大规模的评级机构均有美国评级机构的参股。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的是以穆迪、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为核心的“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垄断了90%左右的世界信用评级市场,其评级结果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亚洲市场上,日本的信用评级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信用评级。个人征信由行业协会建立的非盈利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企业征信由帝国数据银行和东京商工所两家商业征信机构负责。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在中国境内设立法律实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期表示,希望与这些评级机构一起努力,尽快完成在交易商协会的注册评价,在中国正式开展业务。国际评级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商业存在开展评级业务,也可以利用其境外主体跨境开展评级业务。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国际评级机构的作用会在磨合中逐步发挥出来,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评级机构,有很多技术性工作要做,包括评级模型、框架、参数等一系列准备。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对中国市场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会推动国内评级业的规范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