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里发展成效初显,2019年全国软件业综合发展指数(以下简称综合发展指数)为128.9,比2018年上升8.6个分值,高出近四年平均上升幅度1.4个分值。
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巨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占网民整体的69.6%,较2020年3月增长562万,城乡差异明显。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6.3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互联网在农村网民生产、生活、娱乐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但是,农村网民对互联网依赖的程度仍然明显低于城镇网民。对于农村网民而言,互联网尚未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变为可提供多元服务的应用平台。
(二)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有待提高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农民培育互联网思维,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国8亿农民中有高达2亿进城务工,导致了农村在人才问题上“空心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为老人、妇女。可见,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弱,能够独立地访问或者获取信息知识和最需要的资料的能力不足,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的生产者向生产经营主体转变还存在较大差距,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经营主体缺乏。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软硬件环境不足,电商生态圈尚未形成
2020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物流的发展,广大农村通过网络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正在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然较低,移动终端的利用严重不足。目前农民使用手机上网还主要停留在浏览新闻和游戏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农村电商平台相对较少,农民自己建了网站也不会经营,导致农产品卖不出。另一方面,运费高、时间长、农村没有网点,是目前农村电商物流现状,物流难题,看起来是电商发展不好的“因”。对于农产品电商而言,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链不起来”,这就给网民需求最大的生鲜农产品销售带来了巨大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电商薄弱,缺乏服务商,还没有建成生态圈。农产品电子商务除了生产、制造等前端产业外,核心是运转流畅的交易、流通平台,其次还应有提供各种服务的中间商,如媒体服务、支付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服务、安全认证等各类服务。目前来看,农村电商发展远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圈。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
以推进“宽带中国”、“无线城市”、“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宽带村通”等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光纤宽带网和移动通信网、广电有线网络建设,构建有线无线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建立信息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集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基建、重大项目建设等于一体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突出财政资金向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倾斜,支持农村信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信息产业
重视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农业生产物联网布局。围绕各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农业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为切入点,重点在优势农产品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围绕大田种植、设施蔬菜、休闲观光、集约化养殖等,率先开展精准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的全程示范应用,催生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群,实现各产业信息化水平全面升级,切实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推进农业流通平台化,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探索“互联网+流通””的城乡双向流通模式,引导和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流通成本。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包装标准制修订进程,健全“三品一标”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系统。完善农资连锁电子商务与农资安全监管系统协同运作的农资安全流通平台,加快实现农资分销体系的一网多用。
(三)强化农业服务网络化,提升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拓宽农村信息供给渠道,针对农民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个体性、迫切性,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村级标准型益农信息社、电话、语音、网络、视频、短彩信、综合平台等多种信息传播形式,加快为广大农民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创新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涉农信息服务模式,面向农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经营主体、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探索微信、微博、手机APP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坚持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好的条件。
(四)加快新农民培育,提升经营主体从业能力
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农村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将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构建以合作社与园区为主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强化农技推广培训,以远程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方式,组织各类涉农经营主体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应用技能、技术发展形势、信息服务手段及情报调研等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化。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农村信息传播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设施蔬菜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从政策支持、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等方面扶持经营主体应用推广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