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为农而生,因农而兴,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使命,但是目前不少农村信用社对其服务“三农”的使命产生了一定的迷茫和困惑,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引起的:
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正在实施返乡战略,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在城市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纷纷到农村地区设立社区支行,1000余家新设的村镇银行轻装上阵,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这些都对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使得部分农村信用社对自身服务“三农”的使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二是传统“三农”向新型“三农”的转变。农村信用社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其服务对象一直都是“三农”,并且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但是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传统农村正在向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城镇居民转换,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发展,“三农”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少农村信用社依然固守传统“三农”服务领域,忽略了新型“三农”的金融需求,随着传统市场的缩小很容易被淘汰;还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已经意识到新型“三农”是服务对象,但是受长期惯性思维影响,主动对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新型“三农”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转型较慢。
三是农村信用社规模增大。随着近年来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科学,资本规模更加强大,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组织机构形式出现了“上收”和“做大”的趋向,“离农脱农”现象明显;其经营重点和资金流向逐渐从农业转向非农业。
(二)财务收支风险
涉农信贷投放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3%。其中,农业贷款余额4.18万亿,较年初增长6.18%;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下)贷款30.48万亿,较年初增长6.15%;农户贷款余额10.83万亿,较年初增长5.10%。
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75万亿,较年初增长5.2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45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2.04万亿,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4.71万亿。
2020年11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415920亿元,同比增长10.9%,占银行业的13.3%;总负债为384543亿元,同比增长11.4%,占银行业的13.5%。
一是存贷利差缩小。与其他大型银行业务收入多元化不同,存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业务,存贷利差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收入来源。按照国际利率市场化经验,在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之后,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是必然趋势,这也意味着农村信用社资金价格空间将进一步缩窄。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其保险费率将使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成本支出增加。
二是业务增长放慢。在整体经济增速放慢、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金融“脱媒”与“换媒”趋势强化、银行整体业务放慢、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业务增速放缓已成定时,前一阶段简单通过业务快速增长来扩大业务收入的办法无以为继。
三是成本控制难度较大。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员工众多,经营网点7.7万个,员工81万人,单个网点和单个员工效率不高,同时农村信用社60多年的历史也遗留了不少历史包袱(如人数众多的退休员工),成本压力大且控降难度大。四是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作为银行业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薄弱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更大,这将直接侵蚀其利润增长基础。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尽管在正常的情况下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非常低,但是一旦发生,将使银行不能履行已存在的对外支付义务或满足新增客户资金需求,从而导致违约或信誉下降,蒙受财务损失,甚至带来破产清算,危害性极大。与国有大型银行不同,农村信用社作为小法人机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自身可用资源不多,极易引起客户挤兑,进而带来流动性风险。
同时,流动性风险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一旦其他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或一家农村信用社出现流动性事件,极易殃及其他农村信用社,带来风险的连锁反应;货币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兴起,余额宝、理财通等新型产品增多,存款理财化趋势明显,银行同业业务快速扩张,贷款信托化等,都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实施,如应对不当,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城区农村信用社很容易出现“存款搬家”现象,甚至可能引发较大规模的支付风险。另外,流动性和其他风险是相互交织的,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出现较大问题时,也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若出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未能得以有效控制,也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一)坚持服务“三农”定位
过去,农村信用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是始终坚持了服务“三农”的定位。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使命,将人员、网点和服务进一步下沉,在与其他银行差异化竞争过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推进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发生变化,但是主要服务群体、服务领域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应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做出制度安排,打造以农为主的股权结构,强化董事会决策的“三农”导向,坚守服务“三农”方向,防止“进城离乡”“弃小做大”。同时,农村信用社应与时俱进,开拓视野,主动对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业务和普惠金融,认真做好新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二)创新驱动发展
在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市场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既应有所坚守,坚持服务“三农”的发展定位,更应有所变革,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聚焦“三农”市场,有效对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趋势,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巩固现有客户,承接未来客户,建立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加强产品创新,既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产品灵活快捷的传统特点,又要积极借鉴吸收商业银行产品丰富的优势,提升产品服务的整体吸引力。二是加强渠道创新,既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员工众多的传统优势,又应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建设,积极打造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既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形成的地缘、人缘优势,又应转变作风,完善机制,改进流程,打造适应新型“三农”需求的金融服务机制。
(三)突出精细管理
在农村金融市场全面放开、银行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应切实转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突出精细管理,注重向管理要效益、向集约化要资源、向精细化要质量。一是应强化基础建设,做深做精做广农村、社区、小微企业基础市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准度、深度和广度,积极应对银行同业竞争。二是应突出开源节流,加强财务管理,强化人均利润意识,推进增收节支,进一步拓展业务盈利空间。三是应加强风险管理,强化主动控制意识,关注潜在隐患和风险点,建立健全覆盖全部流程、全部人员、全部业务的全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逐步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严控房地产、平台贷款和大额贷款;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构建财务硬约束机制,强化以资本管理为先导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能力,严防声誉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可能引起的挤兑事件。
(四)联合抱团成长
与一般工商企业类似,银行也具有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在有效对接“三农”大市场、积极应对同业竞争的过程中,抱团联合、共同成长是作为小法人机构的农村信用社有效法宝。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经过多年改革发展,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了“小银行、大平台”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发挥省级服务大平台作用,应赋予省级联社更多的服务功能,使其做小法人农村信用社做不了、做不好或能做但不经济的事情,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资金营运、同业合作、清算、文化、等服务,降低其整体服务成本,提升农村信用社系统竞争力;鼓励和推动省联社建立辖内法人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互助基金。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