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因素
(1)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服装消费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类别之一,其市场需求直接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9,109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年复合增长率9.87%;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9年的5,919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年复合增长率13.06%。2012年十八大报告指出,“争取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将进一步释放中低收入阶层消费潜力。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6年我国城镇与居民收入与年复合增长率情况(元,%)
|
|
收入
|
年复合增长率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33,616
|
9.87%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12,363
|
13.06%
|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城市化进程与扩大内需政策为行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金额为550.5元,而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金额达到1701.1元。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金额的近3倍。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得以提升,商业零售及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也将得以改善,将为大众时尚休闲服装行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家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等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居民释放潜在消费需求,这将为大众时尚休闲服装行业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3)产业政策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服装行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民生产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2年5月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以及工信部于2016年9月发布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均先后强调,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升级,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重点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举措。
(4)商贸零售业多元化发展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虽传统百货业态由于过度依赖联营模式、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以及更优消费环境的诉求等因素影响,出现了销售增长滞缓以致关闭门店的情形,但购物中心、专业商场、仓储会员店等新业态在全国各地的兴起有效抵消了传统百货业态疲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价格、服务、业态丰富度、购物环境和体验等多方面向传统业态发出挑战,这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商贸零售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居民消费习惯的嬗变。商贸零售业的发展有利于大众时尚休闲服装企业进一步扩张渠道网络,并可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及目标市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零售网点形态,提升渠道控制力。
(5)网络购物兴起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我国网络购物规模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线下实体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看,网络购物所带来的基于大数据、需求导向的突破实体空间、时间限制的新零售模式变革将有效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进而为品牌服装企业构建全渠道零售模式创造了条件。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为服装产品的设计流程、零售方式、仓储物流体系等带来深刻变革,也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6)成熟完整产业链保障行业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服装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品牌服装企业、专业成衣制造商、原辅材料供应商分工明确,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日趋成熟的生产技术、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平台,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不利因素
(1)市场恶性竞争加剧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快时尚品牌的主要市场,但各大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渗透率仍然远落后于该品牌在其所属国的渗透率。世邦魏理仕预计,快时尚品牌将继续加深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渗透,并在其全球布局策略上对中国市场进一步倾斜。
国际快时尚品牌的进一步参与将使得国内大众时尚休闲服装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国内部分品牌由于产品设计能力落后,亦未建立起快速高效的供应体系,因此采取了直接抄袭仿冒、产品恶意促销打折等恶性竞争行为,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2)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受制于投入不足及缺乏相关人才,目前部分国内大众时尚休闲服装企业尚未能形成清晰的商品企划思路,亦缺乏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及时尚潮流趋势设计差异化产品的能力;同时,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滞后,市场上对服装款式设计进行模仿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3)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产品的款式设计、品牌的形象标识是品牌服装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我国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知识产品保护制度滞后、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足的问题。行业内抄袭服装款式设计、盗用知名品牌的侵权行为仍普遍存在。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维权行为的成本较高,不利于行业自主品牌及技术创新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