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图书印刷行业设备发展历程及变化趋势分析(图)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书刊印刷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转眼即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犹如昙花一现,但发生的变化让人惊叹,有着千年历史又属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印刷业同样如此。

图:图书印刷

资料来源:互联网

        印刷产能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

        十年“文革”导致我国文化市场凋零,按照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全国印刷产值仅47.97亿元,比现在一个省份的印刷产值都低。2016年,仅是苏州辖下的昆山市印刷业产值就达到202.05亿元,尽管这中间存在着物价上涨的因素。

        记得1976年购买世界名著还得凭购书证,印刷企业使用的是活字铅排、打纸型、浇铅版的凸印工艺,印刷生产的主力设备是中低速的二回转印刷机。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下决心改变“出书难、买书难;图书出版周期长;大、中、小学教材和课本不能做到全部课前到书”等问题。为了扭转这一状况,专门成立了由国家经委机械办主任范慕韩牵头,跨部委人员共同组成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从那以后,我国迎来了印刷业发展的春天:所有制结构多样,时至2016年,印刷复制业中民企的营收已占到总营收的89.5%;先进设备的引进使用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产品质量上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印刷业年产值数年前就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印刷大国。

        如果说40年前我国印刷业的主要问题是供不应求、产能满足不了人民基本生活需要,那4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印刷产能早已是供过于求,去产能、升级转型成了当下行业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因为产能过剩,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同质化企业间的低价竞争导致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愈益下滑,直接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而起的终端阅读的普及,出版物印刷的市场占比在逐渐下降,包装印刷的份额日益加大;以二维码、条形码、R F I D、3D打印为代表的功能性印刷,涉猎的面越来越广。当然,这几年行业回避不了的其他问题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境保护的高要求,推动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版物印刷厂利润下滑……唯有淘汰掉部分难以达标与维持的企业,才有可能求得新一轮的供求平衡,才有可能依照市场规律,让印刷生产的利润达到合理的程度。

        40年时间,弹指一挥,中国的印刷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印刷大国迈向印刷强国正成为全行业下一步的追求。过去的40年值得充分肯定,更艰巨的任务等待着迎头而上,那就是要寻得一条新的、更加辉煌的发展之路。

        设备能级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是这段时期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后的40年,是中国印刷企业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时期,也是由此带来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证明:科技就是效率、质量,就是生产力。

        40年前书刊印刷企业几乎都处在凸印时代,忙碌的是铸字机、铅排工,不光效率低下,而且有毒有害。对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铅转胶”,出版人开始还难以接受,总感到文字浮于纸面,没有铅印力透纸背的感觉,但这是发展趋势,到20世纪末铅印终于全面退出舞台。其实,当今短版图书印刷由胶印转向数字印刷同样也有着种种不适,胶印在批量生产时难以匹配数字打样,数字印刷的质量整体还不及胶印。新事物总是在与旧事物的抗争中得到进步。

        这40年的时间里,图书制作各工序发生的变化大体如下。

        印前:由照相到电分,再步入使用电子文档;C TP设备在实现国产化后,于21世纪前十年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了传统晒版,北京市已明确把传统晒版工艺列入2017年底必须淘汰的设备清单。

        印刷:图书印刷由铅印转胶印,由黑白到彩色;长版图书由依仗单张纸印刷机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规模化书刊印刷企业纷纷引进商业轮转机来印刷,时速达数万张,还同步完成折页。但是,互联网终端阅读的发展导致都市报的迅速没落,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卖场广告消失,适合轮转机印刷的长版产品从兴起到消亡前后不过就是十来年时间,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快速变化。

        印后:装订由大量依赖人工走向以自动化单机设备,甚至是联动线为主的规模化生产;精装书的比重愈益增大。

        设备的升级理所当然地带来了产品质量的升级,从政府到协会组织的各种优质产品评比更是推动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深圳雅昌文化公司为领头羊,在有着“印刷奥斯卡”之称的美国印刷大奖评比中,中国书刊印刷企业获得富兰克林小金人的势头颇有点如囊中取物。进入21世纪后,印刷业每年有着近千万美元的海外印刷业务加工量,其中相当部分就来自于图书印刷。

        40年时间,书刊印刷企业最大的变化还在于管理。上世纪靠的是人力,是员工的责任心。进入21世纪,I S O9000质量管理认证成为企业标配,E R P全流程管理软件也从规模化企业率先使用到走向中小企业。自2011年起,实施十环绿色认证又成为企业印制教科书的入门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社会在进步,需求在变化,而且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时俱进。

        当然,从上至下的管理体制变化也是这40年间书刊印刷企业的重要经历。由出版与公安共管,到上世纪最后十年要求政企分开,部分原属传媒集团的企业通过转制经历了脱钩、下放的痛苦过程,更坚定地走向市场。江苏、江西、河南、安徽等不少省市的主力书刊印刷企业伴随着传媒集团踏上了上市道路。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推动印刷企业包括书刊印刷企业必须思考升级转型的工作。从整体而言,与图书制作直接关联的编、印、发三者间商业模式的改变工作尚未最终完成,这对图书改变预造货模式、走按需印刷的路带来一定的影响。

        数字印刷设备开始走进短版图书印刷市场

        数字印刷设备跨入书刊印刷企业是近三五年的事,这是数字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短版图书日益增多的结果,更是图书印刷满足快节奏的必然措施。此举将改变长期以来图书由出版社垫资预造货,新华书店等发行渠道按实际销售结账、不承担包销责任的商业模式,有效减少图书因可能出现的销售不畅导致的出版社经济损失。

        图书的编辑、印刷、发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历史上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走的就是编、印、发一体化的路,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出版,完成印刷后推向市场。迄今为止,编、印、发三者合一的集团企业有,比如江苏凤凰传媒集团;三者分开的情况相对更多。三者合一的好处是便于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开展工作,在国内,除了港资的大朗中编印刷厂外,江苏凤凰是最早引入连续纸数字印刷机的企业,关键就是集团看准市场发展方向后积极推动。据统计,国内印刷企业引进的大型连续纸数字印刷机已近20台套,而且还有进一步增长之势。

        这几年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除了印刷厂外,还有出版与发行单位,比如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出版社,以及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的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出版与发行单位购入数字印刷设备自行完成短版图书印刷,是因为市场存在着相应需求,内部响应更为便捷。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有着大量短版图书印刷业务的出版发行单位,一旦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他们的日子过得远比印刷企业来得滋润,因为他们直接掌握着出版资源。

        除个别印刷企业外,引进大型连续纸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企业大都没有到赢利的阶段,因为这些设备的折旧费相对较高,短版书的印制量还没到能支撑起设备满负荷运行的要求,更关键的是出版社对改变现行商业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如果编、印、发三者不能打通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的新渠道,那在美国市场上已经做得如火如荼的短版图书走数字印刷工艺之路,在国内还要磕磕绊绊地走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直到编、印、发三者取得共识,共同探索出一种崭新的短版图书出版、印刷、发行的商业模式。当然希望这段时间短些,免得落后于发达国家太远。

        图书在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在走向同质化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出版物印刷整体下滑的背景下,报、刊2016年的总印数较之上年度又分别下降9.3%和6.3%,与之不同的是,图书印刷总量有所回升,2016年的总印量创记录地达到90.4亿册和777.2亿印张。须知,自2000年至2008年,我国还曾出现过图书年总印数徘徊在62.47至69.36亿册区间的困难时段。

        对比改革开放前后40年国内出版的图书,有几个明显变化:一是彩色图书的比重日趋增大,观赏性更强;二是精装书比重递增,开本、装帧更趋多样;三是套装图书比重的增加。出现这些变化与印刷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充分肯定图书出版取得成绩的同时,图书同质化、图书码洋严重打折、公益性图书比重在销量中占一定比重等现象也应该得到正视。因为唯有不断改进工作,才有可能让出版更好地为人民的需要服务。一位业内行家称:全国588家出版社有530家涉足儿童书的出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指出:“少儿图书出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品种4.4万种(占该年全部图书品种数的8.8%),增长19.1%,总印数7.8亿册(是年度总印数的8.6%),增长40.0%”。这固然有重视下一代教育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说,重复出版的情况十分严重,仅是“四大名著每部(都有)高达200个左右的版本”。正因为如此,在图书出版后,书展上套装书及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的图书大幅打折的现象就频频可见。这些现象难道不应该加以改变吗?数字出版在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图书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数字出版和电子阅读的步伐也在同步加快。

        《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3 595.8亿元,较2015年增加9.0%。其中数字出版实现营收5 720.9亿元(2012年同口径数据仅为1 935.5亿元),较上年增加1 317.0亿元,增长29.9%,占全行业营收的24.2%,对全行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达67.9%,增速和增长贡献在新闻出版产业类别中继续位居第一,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三驾马车”之首。对于上述数据当然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结果。

        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同时,也应理性地看到,在数字出版这一大块业务中,网络动漫的营收增长达到250.7%,数字游戏在这中间所占的比重同样远大于数字图书的比重。即便是电子阅读,也是以消遣类的文艺小说居多,碎片化阅读要去钻研某些高深知识还很难。因此,乘坐公共交通时,手不离移动端的年轻人认真读书的少,玩游戏、看信息消磨时间的更多些,这种局面有待改变。

        由亚马逊中国会同新华网和全民阅读官方网站联合发起、建立在对14 000人调查基础上形成的《2017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指出:纸电“一起读”成为(市场)主流,“纸电一起读的阅读时代到来(了)”。

        该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阅读过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比去年上升6个百分点,达到90%。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年龄越小,使用K i n d l e电子书阅读器进行电子阅读的占比也就越高,其中选择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00后占比高达71%,而50后的这一占比为25%。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阅读帮助提升整体阅读量,电子书的便捷性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报告还发现:“90后最爱的(图书)类别有科幻悬疑、绘本漫画,而00后则是较爱读科普和英文!”该份报告数据的代表性还值得商榷,或许无可避免地包含着亚马逊为自身做宣传的一面,但可以肯定:伴随着读者的年轻化,纸质图书的量还会有所减少,电子阅读的人群还会继续增加。

        面对个性化需求图书印刷的商业模式亟待变化基于我国人口众多,阅读的主体又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所以至今为止图书还是以胶印、预造货为主,相对制作成本低,而且质量上乘。尽管这几年图书的制作批次增多、每批的订单量减少,但这部分新增成本几乎与出版社没有关系,都由印刷企业承担,这也就导致了出版社对转变商业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安于现状,对推动应用数字印刷设备去完成短版、按需、定制书籍的热情不高。

        中信出版集团施宏俊总经理在“2017全球知识服务峰会”上以“六个词重新定义出版业”为题作了发言,他直白地指出:“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出版业的话语系统正在发生革命,很多不假思索的概念、提法需要重新加以界定、清理,甚至是清除。”他认为:“知识服务显然是一个比数字出版更好的思考方法和解决路径。”出版业的根本是“解答时代的核心问题,解决人们的内心焦虑”,为此,要走“分众、分享,精准化推送”的道路。

        或许这一切说得都还离现实有些远,但至少说明,社会的变化对出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制作图书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出版业及其出版印刷业都必须关注市场的变化,都必须在准确判断可能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做好自身的应对预案。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伴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网络阅读与短版图书定制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勇于创新,敢于在摸索中前行或许能抢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否则,完全有可能被挤到市场的边缘,到那时再思考企业的转型可能就为时晚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投融资】2024年上半年我国碳纤维行业中江苏澳盛已成功完成两次融资

【投融资】2024年上半年我国碳纤维行业中江苏澳盛已成功完成两次融资

数据显示,我国碳纤维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7年的1起增长到2023年的10起。2024年1月-8月21日,我国碳纤维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5起,投资金额达1.11亿元。

2024年08月27日
我国芳纶纤维行业市场缺口较大 泰和新材产能最高

我国芳纶纤维行业市场缺口较大 泰和新材产能最高

从对位芳纶企业产能来看,2024年泰和新材的对位芳纶年产能为16000吨,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其次为瑞盛新材,产能达5500万吨,从在建产能情况来看,中芳特纤和平煤神马均有10000吨产能项目在建。

2024年07月31日
我国印花布行业产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技术及环保壁垒较高

我国印花布行业产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技术及环保壁垒较高

产量来看,2022年我国印花布产量约为197.7亿米,同比下降6%。

2024年07月30日
我国化纤制造行业:化纤产量波动性增长 政策频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化纤制造行业:化纤产量波动性增长 政策频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产量来看,2023年以来国家促消费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场景全面恢复,居民收入及消费信心在逐步回升。2023年化纤产量为6872万吨,同比增长8.5%。

2024年07月26日
我国家纺头部企业市场营销体系稳定成熟 相关政策鼓励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我国家纺头部企业市场营销体系稳定成熟 相关政策鼓励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政策方面,家纺行业是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各地和相关行业协会依托全国消费促进月、国际消费季等平台,组织开展家居消费季、家纺消费节、家装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

2024年07月25日
我国色纺纱行业:经验、技术等为新进入者面临的重要壁垒

我国色纺纱行业:经验、技术等为新进入者面临的重要壁垒

色纺纱是先将纤维染色,然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经过充分混合后,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按照纺成色纺纱的纤维不同,色纺纱可以分为纯棉色纺纱、混纺色纺纱、纯化纤色纺纱、再生化纤色纺纱以及混合三种以上不同原料纤维的色纺纱等;按照成品颜色的不同,色纺纱又可分为彩色色纺纱和麻灰色纺纱等。

2024年07月24日
我国锦纶产量及需求量整体增长 下游锦纶长丝进口量逐渐下降

我国锦纶产量及需求量整体增长 下游锦纶长丝进口量逐渐下降

从需求量来看,2018年到2021年我国锦纶需求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2年我国锦纶需求量为377.59万吨,同比下降2.8%。

2024年07月09日
我国涤纶行业:净出口量逐年增长 国内涤纶长丝产量占比近八成

我国涤纶行业:净出口量逐年增长 国内涤纶长丝产量占比近八成

涤纶是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从产量来看,在2018年到2023年之间,除2022年我国涤纶产量轻微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涤纶产量为5702万吨,同比增加8.7%。

2024年07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