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中国预应力盘条市场竞争调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4-2018)》
1、技术壁垒
预应力技术是力学和材料学的结合,其制造和应用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一方面,预应力技术应用和产品制造水平直接关系着桥梁工程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国家对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有着较高的准入要求。技术和工艺的积累均需要长时间的科研攻关和制造经验,这对新进入者形成了明显的障碍。
另一方面,近年来核电、LNG设施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等领域对预应力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也逐步上升,以上领域通常为国内外重大核心工程,因此对产品的技术、工艺要求更为严格。通过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整体要求构建预应力供应链体系,对新进入者构成了明显的障碍。
2、准入壁垒
桥梁预应力施工是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工序,被称为结构安全的生命线,因此国家对预应力施工及相关产品的制造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具体如下:

除第三方认证外,国内土木工程总承包商(如中铁大桥局等)本身对供应链企业也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限制。目前,预应力产品越来越多地通过招投标集中采购,这对预应力企业资质、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较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出口预应力产品或参与国际预应力项目也需要通过市场所在地的一系列认证。
3、资金壁垒
国际上预应力行业已经逐渐由单纯产品生产过渡到预应力工程整体承揽及承做的服务型制造,国内预应力行业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行业经营模式的这一转变,要求预应力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以预应力工程BT项目为例,预应力企业需要前期垫支较高的材料采购、制造和安装费用,再根据工程进展逐步回款,应收帐款金额大、周期长。此外,预应力技术的科研攻关、产品试制和验证周期较长,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大宗采购要求高,这对预应力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规模壁垒
规模效应对于制造型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国内预应力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本行业进入门槛的提高和下游行业对预应力产品采购方式的转变,行业集中度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要求预应力企业必须首先在规模上做大做强。从目前下游行业对预应力产品的招投标采购情况来看,多数情况下会对参与竞标的企业的生产规模、服务经验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都对新进入企业形成了明显障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