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及行业进入壁垒
1、行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元器件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趋势日趋显著,电子信息产业分工日趋明显。全球范围内的电子产品厂商逐步由传统的一体化生产模式转向自主进行设计、核心部件制造、产品品质控制,而将大量基础电子元器件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生产的模式。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电子信息专业分工的业务体系。
在这种业务分工体系中,电子产品厂商,电子元器件零部件厂商以及原材料厂商往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电子元器件厂商在向电子产品厂商销售产品前,需要经过专业的第三方认证和电子产品厂商的供应商审核程序,以确保提供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同时也可保障订单相对稳定。整体来看,行业大型的电子产品厂商的供应链体系较为稳固,新兴电子元器件厂商进入难度较大,逐步形成了“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
2、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随着下游应用产品的发展,各个应用领域的客户对磁性元器件和电源产品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环境适应性要求。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工艺技术经验积累和研发投入。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建立研发、测试的管理平台,需要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识别和管理能力,同时需要投入大量满足国际标准的测试仪器设备。因此,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2)研发能力壁垒
磁性元器件和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工控、通信、医疗、消费类电子、新能源、LED 照明、智能家居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这些应用行业信息化、智能化、高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生产厂商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保持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快速响应不同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能够及时将研发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仅仅靠一两项技术或者一时的研发投入很难获得客户的认可,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难有保障,更不可能长期保持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这导致行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壁垒。
(3)规模化生产壁垒
磁性元器件制造业有明显的规模效应,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将有显著提升,能够降低企业的产品采购成本,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第二,企业能够保证在技术与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规模企业能够有效的摊薄产品的单位人工成本,使得产品成本更加具有竞争力;第四,行业内企业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规模较大的企业,订单的履行能力有保证,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新进入企业通常生产规模小,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弱,技术与研发投入不足,订单履行能力较差,受下游客户订单波动影响较大,也不能满足用户大批量弹性生产的需要。因此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着规模效应壁垒。
(4)企业资质认证壁垒
磁性元器件和电源是电子产品能否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为了保护终端消费者,世界各国(地区)均要求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认证,只有通过相关认证,企业才能进入相关区域市场。各地区一般要求企业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要求企业产品通过UL 认证(美国)、CUL 认证(加拿大)、CE 认证(欧盟)、TV认证(德国)、SAA 认证(澳大利亚)、PSE 认证(日本)、CB 认证(ICECC 成员国)、等安规认证和RoHS 指令(欧盟)、REACH 指令(欧盟)等环保要求。
因此,行业新进入者,在取得世界各国(地区)的安规、环保认证时,面临着较高的认证壁垒。
(5)品牌知名度壁垒
品牌知名度是一个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管理素质、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在国际知名电子厂商的长期成功应用经验,是磁性元器件制造企业进入上述行业大客户合格供应商名录的重要条件。
行业下游大客户在选择供应商及进行采购份额分配时,在保障产品质量和供货能力的条件下,也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的品牌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大客户,在选择供应商进行认证时,更是优先选择品牌知名度高、行业认可程度高的厂商。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特别是面向高端大客户拓展市场时,面临着较高的品牌壁垒。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持续发挥长效作用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影响着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持续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相关政策包括: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2006)》;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年修订);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等。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三网融合”、“一带一路”、“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领域将会增大行业的市场需求。
(2)新产业领域拓展行业需求
基于电子元器件产品在各传统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必将在一些新兴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智能家居、智能移动终端需求的稳步增长,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领域中的相关设备将会迎来大规模的更新换代,作为核心元件供应商的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其发展将会得到有力带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若干新产业领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必将推动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中国装备加速走向世界;“互联网+”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物联网构建所需的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物联感知设备的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数据存储的发展;“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展平安城市”将拉动通信、网络、物联网、视频监控、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随着上述领域发展进程的加速,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也将保持快速的发展。
在节能环保及新能源领域,LED 照明、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通过使用高功率、高效率电子元件产品可以改善整机产品的用电消耗,提高节能环保效果,从而实现高效、可靠、节能及环保的目标。因此高功率、高效率电子元器件产品的市场需求将在新产业领域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增多。
(3)国际产业转移
随着国际分工协作的发展以及生产成本因素,国际电子元器件厂商向中国转移,或以OEM 形式在中国寻求外包加工。目前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主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电子元器件产业由发达国家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为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电子元件制造技术已经成熟,我国部分电子元器件产品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科技进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通信、环保等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随着新型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为电子元器件产品在转换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智能化等性能的持续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材料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降低了能量损耗。
此外,随着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使得电子元器件的绿色节能也成为可能;在环保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电子元器件通过技术革新显著减少了对环境污染,产品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技术创新和积累不足
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承接了大量的磁性元器件和电源产业转移,并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和国际大型企业相比,在磁性新材料研发、电源管理、功率半导体器件、电源管理软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国际大型厂商相比,国内厂商虽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发,但是在技术创新和积累上还有较大程度的不足。
(2)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
目前我国处于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的阶段,用工成本逐年提高,原本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电子元器件产业既有新兴产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又具备传统制造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人力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构成因素。
未来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进一步增长,相关制造企业将会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3)国外市场准入日趋严格
磁性元器件和电源是电子产品能够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国内部分厂商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已经从早期的代工、加工向中高端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渗透,并且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一定占有率。国内厂商在进入国外市场时,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环保要求的提升和能效标准的提高。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和能效标准,国内厂商需要采用新型替代原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认证,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成本,削弱了国内厂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以欧盟的RoHS 指令为例,这一指令颁布之初,将一大批不符合欧盟环保要求的国内企业阻挡在了欧盟市场之外。目前,美国、欧盟等市场还在不断更新环保要求和能效标准,这就需要行业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以符合海外市场准入要求,并承担一定的贸易风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