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智能电表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技术水平

      智能电表采用高精度 AD转换器,对电压和电流信号采样之后进行AD转换,利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各种通信接口和人机界面,实现信息交互和展现;利用控制单元和控制机构,实现远程自动控制。产品综合利用了先进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多种软件平台和数据库技术。

      在高端产品方面,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自主开发能力仍有所欠缺,在创新能力、制造技术、自动化生产及产品性能等方面与国际同行存在一定的差距。

      2、行业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高级测量架构(AMI)、高级配电运行(ADO)、高级输电运行(ATO)、高级资产管理(AAM)。技术上智能电网是通过以上四个部分之间的密切配合来实现的:AMI 同用户建立通讯联系并提供带时标的系统信息;ADO 使用AMI 的通讯收集配电信息并改善运行;ATO 使用ADO 的信息改善运行和改善输电阻塞,并使AMI 用户可以访问市场,AAM 使用AMI、ADO、ATO 的信息改善运行效率和资产配置。

 

      从智能电网的发展顺序来看,AMI 是实现智能电网的第一步。我国智能电表目前的发展特征是依托智能电网和现代管理理念,利用高级测量架构(AMI)、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快速储存等技术,向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1)采用高级测量架构

      高级测量架构(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是在有IP 地址的智能电表和电力公司之间的一种自动双向流通架构。高级电表架构旨在为电力公司提供实时的能耗数据,并且允许客户在使用时,以价格为基础,对能源使用做出合理的选择。高级测量架构被认为是智能电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主导性新兴技术是RF 技术和电力线载波技术(PLC)。RF 技术采用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电系统来无线传输电表信息,PLC 则利用电力线本身来传输。

      AMI 下的智能电表,超过传统电表单一电能计量等功能,它实际上成为分布于网络上的系统传感器和测量点。AMI 系统的通信网络可以进一步支持配电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等高级应用。同时,AMI 也为系统的运行和资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支持。

      通过双向通信,AMI 将电力公司和用户紧密相连,它既可以使用户直接参与到实时电力市场中来,又促进电力公司与用户的配合互动。辅以灵活的定价策略,可以激励用户主动地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参与需求侧响应。智能电表的双向计量功能也能够使用户拥有的分布式电源更容易的与电网互联。AMI 是建立智能电网的第一步,必须通过AMI 的实施来实现未来智能电网的通用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各国电力公司大多正在或计划实施 AMI,把用户和电力公司连接,实现产业升级并迈向智能电网。

      (2)模块化

      智能电表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有以下优点:首先,只需通过更换部分功能模块就可以实现电表的升级换代,而无需更换整个电表,摆脱传统电表设计中因不可更改导致的成批调换、淘汰以及系统重构的缺陷;其次,由于功能的模块化和结构的标准化,改变电力公司过于依赖某一电表厂家产品,并为规范电表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第三,可以通过现场或远程升级更换故障模块,提高可维护性并节省维护费用。

      (3)网络化

      网络化可以实现将电能数据进行实时采样和存储,并经有线或无线网络的传输,将信息实时或非实时地输送到用电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实现供用电管理部门对异地用电信息的实时或非实时的测量和监控。通过网络化,可以将智能电表的部分功能从接入层上移到网络层和数据管理平台层,通过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实现智能电表的功能,简化智能电表的设计。目前,可利用的通信网络有:电力线载波(PLC)网、光纤与同轴电缆(HFC)网、固定电话(PSTN)网、无线移动(GSM/GPRS/CDMA)网。例如电力光纤入户工程在技术上实现了只需一次施工,一个通道,一次性解决缆线入户的问题,可取代以往电线、网线、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等多条线路的多次施工,达到资源共享,为电能信息数据的传输提供了稳定可靠和价格低廉的数据传输信道和网络。

      (4)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综合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数据控制管理平台实现海量用电数据的有效分析、处理与管理。在网络化和系统化的推动下,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向着分布性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使得用电信息管理功能的扩展更加灵活,性能不断提高,使用更加简便。


本文内容如有错误,欢迎来电指正。本由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电感器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聚合支付行业:支付交易笔数及覆盖商户数量逐年增长 但资本热度不断下降

我国聚合支付行业:支付交易笔数及覆盖商户数量逐年增长 但资本热度不断下降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之后我国聚合支付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聚合支付投融资事件发生1起,投融资金额为0.02亿元。

2025年04月14日
MLCC行业:近两年全球市场规模及出货量均下降 汽车电子为最大应用领域

MLCC行业:近两年全球市场规模及出货量均下降 汽车电子为最大应用领域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全球MLCC行业市场规模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3年全球全球MLCC市场规模约为974亿元,同比下降6.9%。

2025年04月11日
我国传感器行业应用拓展带动市场扩容 2025年截至4月6日已发生39起投融资事件

我国传感器行业应用拓展带动市场扩容 2025年截至4月6日已发生39起投融资事件

具体从我国传感器行业整体投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到2024年我国传感器行业投融资事件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传感器行业发生112其投融资事件,相较于203年投融资事件有所回升,而投融资金额则持续下降,投融资金额为75.4亿元。2025年1-4月6日我国传感器行业发生39起,投融资金额为22.78亿元。

2025年04月08日
我国显示驱动芯片行业需求量稳步增长 TFT-LCD显示驱动芯片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显示驱动芯片行业需求量稳步增长 TFT-LCD显示驱动芯片为最大细分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达到约445亿元,同比增长6.93%;2025年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463亿元。

2025年04月04日
我国新型显示行业:OLED面板出货量较高速增长 Mini LED直显规模有望回升

我国新型显示行业:OLED面板出货量较高速增长 Mini LED直显规模有望回升

产业链来看,我国新型显示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显示材料及设备,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等核心材料,刻蚀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真空镀膜设备等制造设备,显示驱动IC、PCB等关键配件;中游为面板制造及模组组装,面板制造包括OLED、AMOLED、Mini/Micro LED、LCD面板等,模组组装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源、触控模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进出口数量及金额均有所回升

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进出口数量及金额均有所回升

从销售规模来看,2019-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规模为12276.9亿元,同比增长2.3%;2024年销售规模将达到12890.7亿元。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CPU散热器行业:CPU需求升级带动散热器市场增长 2024年资本市场热度创下新高

我国CPU散热器行业:CPU需求升级带动散热器市场增长 2024年资本市场热度创下新高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CPU需求也不断提升,而也带动了CPU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我国CPU行业市场规模从1505.74亿元增长到了2160.32亿元,连续五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细分市场占比最大

我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细分市场占比最大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宏观经济和需求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我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6.69万亿元,同比增长5%;2025年我国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7.53万亿元。

2025年03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