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平板显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内容提示:面对机遇,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也面临更多挑战。技术方面,高分辨率、低功耗、低成本等新技术开发上上还存在差距;专利方面,由于核心专利壁垒的保护,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环保方面,电子信息类产品正向节能、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技术要求和门槛更高,所需技术研发和投资更大;人才储备、产业链配套等环节仍是软肋,而物流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不利因素。

       平板显示技术指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为代表的显示技术,还包含 PDP(等离子体显示)、OLED(有机发光显示)、FED(场发射显示)以及E-PAPER(电子纸显示)及其他新型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总体趋势将朝着高画质高临场感、互动式多功能一体化、节能降耗和健康环保的发展。

       我国平板显示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都在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做着积极有效的努力,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平板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TFT-LCD技术方向

       全球TFT-LCD的发展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稳步扩大产能规模,继续抢占TFT-LCD显示的主流市场(如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面板、台式电脑显示器面板和
液晶电视面板)的同时,积极向应用市场靠近,注重向个性化和专用化产品拓展。TFT-LCD实现产业化已近二十年,工艺技术和设计技术构成相对成熟,但在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方面仍存在科技创新空间。

       (1)产品性能提升技术:为了获得高画质(色彩更丰富、亮度更高、对比度更大)、高临场感(尺寸更大;画面更清晰;视角更宽;响应速度更快)以及更节能(更薄、更轻、更省电)产品,目前已将LED背光技术、120Hz驱动技术等新技术导入到大规模量产线上,大尺寸超高分辨技术、240Hz驱动、场序显示等技术也在研发过程中。

       (2)低成本技术:通过简化工艺、提高良品率等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Mask 减少技术、GOA技术等工艺技术的改进,可以简化工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光取向技术也正在逐步进入量产化研究的阶段。

       (3)TFT阵列技术:TFT是TFT-LCD屏的核心技术,目前均匀性和迁移率还有待提高。轻薄型TFT-LCD产品通过功能集成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拓展应用,为实现更高的集成度,高迁移率的TFT技术是业内研究的重点,氧化物TFT、有机TFT等新型结构也在研究中。

       2、PDP技术方向

       与TFT-LCD技术相比,PDP技术主要问题在高分辨率和高发光效率,特别是在高分辨率上难以和TFT-LCD技术竞争,加上其它因素,目前PDP在50英寸以上领域才有优势。

       PDP正在向高亮度、高分辨率(全高清/高清)、高画质、长寿命、低功耗方面发展。高发光效率是目前PDP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光效率的提高可使模组成本和能耗显着下降,据测算,发光效率从2.5(lm/W)提高到5(lm/W)时,模组成本可降低约20%,能耗降低50%;发光效率提升到10 (lm/W)时,模组成本可降低约50%,能耗降低75% 。目前PDP产品的发光效率在1.5-2 lm/W,发光效率的提升还有大空间。四川长虹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研发,通过使用低介电常数透明介质技术、高Xe放电气体技术、新型MgO技术以及高光效荧光粉技术,光效可达到2.2(lm/W),该技术将在长虹下一代PDP产品中体现。届时50HD的PDP功耗将降低到200W左右,产品的驱动电压、电流将进一步下降,驱动电路和电源的器件规格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器件,产品的可靠性和EMI性能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气体、开口率、电极结构、障壁结构、驱动线路等进行研究和开发,达到低功耗、高效率显示的目的;通过对新型电极浆料、介质浆料、障壁浆料、荧光粉浆料、高速驱动技术及FHD的单扫技术等的开发,可提高PDP亮度和分辨率;通过器件、结构件一体化设计、新型工艺设备开发,达到简化工艺的目的。通过制造过程良品率的提升,提高PDP产品成本竞争力。

       4、FED技术方向

       除在显示领域的应用外,FED的发展有望拓展至背光源与照明领域,采用二极式碳纳米管FED技术,配合驱动电路,可实现高亮度、低功耗、区域调光。在显示方面,未来的工作朝改进型Spindt技术、微纳冷阴极技术或基于低逸出功材料的印刷技术方向发展,预期2012前完成背光源或照明产品的中试甚至规模量产,2015年开始进行显示产品的中试与量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产能利用率下降,面板生产厂商遭遇严重亏损,新增投资预算收缩和延缓,DisplaySearch预计2011年行业收入增速仅为4%,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面临重新洗牌。这种情况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国企业获取技术转让、扩大产能、借力进军高端市场等都提供了可能。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最大消费市场,随着技术进一步升级,LED背光电视、3D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类产品的消费将推动产业发展。再加上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模拟电视向
数字电视的过渡都会给市场带来促进作用,未来几年的市场规模仍令人兴奋,近两年全球产业投资基本集中在中国大陆。虽然原材料、基础零部件本土化配套不足,但中国大陆在整机后端配套方面,产业链完整,中国的平板显示生产制造企业有易于融入市场的先天优势。

       面对机遇,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也面临更多挑战。技术方面,高分辨率、低功耗、低成本等新技术开发上上还存在差距;专利方面,由于核心专利壁垒的保护,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环保方面,电子信息类产品正向节能、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技术要求和门槛更高,所需技术研发和投资更大;人才储备、产业链配套等环节仍是软肋,而物流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不利因素。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SOC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产量均持续五年增长 国产化率已提升至55%

我国SOC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产量均持续五年增长 国产化率已提升至55%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SoC芯片产量从127.68亿个增长到了157.05亿个,持续五年产量增长。

2025年11月14日
我国光学材料行业市场高速增长 光纤玻璃为最大细分市场 其次为光学晶体

我国光学材料行业市场高速增长 光纤玻璃为最大细分市场 其次为光学晶体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光学材料市场规模为上下波动趋势,到2024年我国光学材料市场规模约为33亿元,同比增长10.0%;预计到2025年我国光学材料市场规模约36亿元。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光伏硅片行业:产能全球占比超九成 供给高速增长 越南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我国光伏硅片行业:产能全球占比超九成 供给高速增长 越南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产能来看,2019-2024年我国光伏硅片产能呈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我国光伏硅片产能约1348.8GW,同比增长41.4%,占全球硅片产能的96.7%。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激光器行业:资本市场热度增长 工业、信息为主要应用领域

我国激光器行业:资本市场热度增长 工业、信息为主要应用领域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约为1353亿元,同比增长11.9%;预计到2025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450亿元。

2025年11月03日
锂电设备行业:前段设备为全球主要设备 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持续下降

锂电设备行业:前段设备为全球主要设备 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持续下降

从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为660亿元,同比下降26.7%。

2025年10月31日
中国稳居全球显示面板第一大生产国位置 2025年国内行业相关投融资金额高增

中国稳居全球显示面板第一大生产国位置 2025年国内行业相关投融资金额高增

全球市场来看,在技术突破与需求扩张的双轮驱动下,全球显示面板行业正迎来一轮高速发展。2020-2024年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市场规模从10411亿元增长至132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ADAS领域占比最高 资本市场逐渐趋于冷静

我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ADAS领域占比最高 资本市场逐渐趋于冷静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到2024年我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从26.4亿元增长到了139.6亿元,持续三年市场规模增长。预计到2026年我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约为431.8亿元。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色谱仪行业:中标色谱仪中仍进口数量占比更大 近三年进出口量均持续下降

我国色谱仪行业:中标色谱仪中仍进口数量占比更大 近三年进出口量均持续下降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质谱仪进口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质谱仪进口量为18181台,同比下降26.1%。

2025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