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智能终端产业核心技术仍需开发

  导读:我国智能终端产业核心技术仍需开发,他举例说,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比如嵌入式的IC,甚至包括一些嵌入式软件和应用的知识产权专利被国外公司掌控,这制约着智能终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增加了企业研发和消费者使用的成本。

  “智能终端产业的一些关键元器件和核心技术仍然依赖国外企业,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有待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12月6日在京表示。

  在彭红兵看来,智能终端产业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有一些是结合应用存在着的个性问题。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作为信息消费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智能终端逐渐成为信息产品消费的主力,一些新型的智能产品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便携式医疗设备等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为主的智能终端市场规模为1万亿元,增长率达61%。

  “未来3年将是智能终端更新换代高峰期,信息消费的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彭红兵说,基于智能终端的平台属性,国内第三方开发企业围绕位置服务、社交互动、视频娱乐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贴合本地需求的应用服务,市场效果良好,部分明星级应用呈爆发性增长。

  然而,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少。其中包括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控,自主可控能力薄弱,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质量和品牌建设任重道远;智能终端信息安全隐患增多,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等。

  彭红兵是在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提出上述问题的。他举例说,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比如嵌入式的IC,甚至包括一些嵌入式软件和应用的知识产权专利被国外公司掌控,这制约着智能终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增加了企业研发和消费者使用的成本。

  产业发展尚有基础

  在看到产业不利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作为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规模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持续提升信息消费效益的重要保障,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无论从产品市场、应用服务、商业模式还是产业带动上都已经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彭红兵告诉记者。

  在产品市场方面,以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成为信息消费的新热点,发展势头迅猛,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开始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智能终端的平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消费范围,丰富了信息消费内容,提升了信息消费的层次。

  在商业模式方面,智能终端需求的增长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丰富,带来了用户消费行为的转变,推动了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传统行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传统商品的数字化改变了用户的使用行为,也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进行网络购物和在线支付,正逐步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

  在产业带动方面,智能终端是整合产业链、撬动社会总需求的关键抓手。作为整机产业,智能终端具有天然的产业链带动、整合效应。智能终端对信息消费的提振作用不仅体现在整机产品和应用服务需求扩张方面,还可以沿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甚至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从而撬动全产业链消费乃至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这几个热门词汇已经给我们展现了不断扩展的巨大应用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越来越多的新商机等着企业家去把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

  竞争力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究部署促进信息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信息消费已成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之一。作为信息消费领域最活跃的智能终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有很多人把精力放在制造出新的智能终端,同时一些穿戴设备也在不断兴起,更多的智能终端层出不穷。”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观察到,还有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为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提供服务的云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智能终端产业的政策利好消息也接二连三。“我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刚刚组织了一次大范围和深层次调研并形成相关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下一步将加快发展移动智能终端OS,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包括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建立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等。

  此外,国务院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到,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彭红兵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将一如既往地加大对智能终端产业的支持力度。

  据彭红兵介绍,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工信部将加快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支持基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研发各类新型信息消费电子产品;大力拓展行业应用市场,促进智能终端在行业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完善行业应用服务平台;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智能电视标准体系建设。

  彭红兵还特别强调,将支持北斗导航终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北斗系统在车载终端、手机智能终端及行业终端中的应用;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推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互动,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规范市场,培育品牌,在国内形成本土骨干企业主导市场的格局。

  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收购,提升智能终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LBS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纤光缆线路长度持续增长 其中光缆线路中接入网光缆线路占比最高

我国光纤光缆线路长度持续增长 其中光缆线路中接入网光缆线路占比最高

从长度来看,2019年到2024年H1我国光纤光缆线路为持续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光纤光缆线路总长度6432万公里,同比增长7.96%,其中新建光缆线路长度为473.8万公里;到2024年6月,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712万公里。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光通信行业:光纤光缆市场占比最大 市场相关投融资金额正持续回升

我国光通信行业:光纤光缆市场占比最大 市场相关投融资金额正持续回升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光通信投融资金额达到顶峰,在此之后开始投融资金额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投融资金额回升。2023年我国光通信行业发生4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5.5亿元;2024年1-7月5日,我国光通信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3.25亿元。

2024年07月09日
我国毫米波雷达行业: 政策不断发力促进应用落地 新兴创新型民企纷纷入局

我国毫米波雷达行业: 政策不断发力促进应用落地 新兴创新型民企纷纷入局

毫米波雷达行业分类包括按辐射电磁波方式不同,毫米波雷达可分为脉冲类型和连续波类型;按照安装位置,毫米波雷达可以分为角雷达和前雷达;按照性能主要可分为传统毫米波雷达和4D成像毫米波雷达两种。

2024年07月05日
2024年Q1我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 华为位居国内榜首

2024年Q1我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 华为位居国内榜首

折叠屏手机是一种可以折叠的智能手机,其关键技术在于使用柔性AMOLED屏幕。 这种手机的设计允许屏幕通过向内或向外折叠,从而在较小尺寸和大尺寸之间转换,提供不同的使用体验。

2024年06月13日
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政策向好产值稳步增长 市场固定资产投资额将持续增长

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政策向好产值稳步增长 市场固定资产投资额将持续增长

智能制造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 ) 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2024年05月11日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逐年增加 2023年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创新高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逐年增加 2023年行业相关投融资事件及金额创新高

从融资情况来看,近些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投融资金额快速增长,到202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生12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43.9亿元。2024年1-3月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生2起投融资事件,金额为0.31亿元。

2024年04月08日
量子通信成为未来通信重要方向 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正稳步扩大

量子通信成为未来通信重要方向 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正稳步扩大

专利发明方面,近些年来我国量子通信专利数量增加。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我国量子通信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从241项增至了303项,2022年我国量子通信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185项。

2024年04月08日
我国光通信行业市场整体向好 2023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快速回升

我国光通信行业市场整体向好 2023年相关投融资金额快速回升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光通信投融资金额达到了顶峰,为5.81亿元,但在2020年之后投融资金额开始下降,到2023年投融资金额回升,为5.5亿元。2024年1-3月我国光通信一共发生一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约为1亿元。

2024年04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