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供应链再遇瓶颈 国产手机遭遇成本飙升

中国报告网相关行业报告参考《2017-2022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供应链升级已经多次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分水岭。在历经机海战术、互联网性价比竞争、渠道战之后,国产手机已经开始探索供应链协同竞争力。


  2017年春节之后的第一场手机发布会,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发布其最高端旗舰产品V9。相比于以往最高2799元的售价,荣耀V9高配版一举达到3499元,定价上涨幅度远超以往,这也打破了荣耀此前“3000以下价格区间”的定位。


  虽然暂时没有对已发布产品进行提价,但毫无疑问,荣耀也加入了手机涨价的队伍中。此前,联想、小米、魅族、乐视、金立均已宣布对其在售产品进行价格调整,产品价格上调约100元左右。


  虽然“元器件涨价”、“人工上涨”、“汇率波动”等原因已经成为公认的涨价理由,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手机厂商并没能与供应链厂商一同成长。


  
三星再度掌控产业链


  涨价最疯狂的领域是存储器,过去半年里,存储器行业整体涨价幅度接近40%。


  “一年前,谁都没想到DRAM内存还存在涨价的可能”,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堃告诉记者:“从2015年底到2016年的上半年,DRAM的价格其实一直在下滑。直到三季度、四季度才突然开始上涨。”


  持续了接近一年的低迷,使得三星、海力士、东芝等存储器厂商对DRAM的估计趋于保守,基本没有产能扩充计划。但是,从2016年开始,手机内存普遍从1G、2G提升到4G、6G,甚至8G.


  手机行业的DRAM需求从2G升级到4G,也就意味着三星、海力士等存储器厂商对颗粒的需求量突然翻倍,市场供求失衡之下,价格骤然上涨。


  Flash涨价幅度更高于DRAM,一方面原因在于手机Flash闪存也逐渐从32G、64G提升至128G,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Flash制造工艺的升级。过去一年,存储器厂商将Flash制造工艺从2D向3D升级,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容量、可靠性。“2016年,三星有30%-40%的产能使用的是3D工艺,几家存储器厂商都在把产能向3D转移,”刘堃介绍,“但目前,3DFlash暂时还没有在手机厂商中普及,大多仍然使用2DFlash。”


  一边是需求上涨,另一边却在缩减产能,手机公司与存储器厂商并未踩在同一个节奏上,导致Flash严重供求失衡。根据知名存储市场分析机构TrendForce数据,2016年Q4,移动存储芯片市场收入总计高达55亿美元,比2016年Q3增幅达20%。在存储器行业,三星市场占有率高达61%。刘堃介绍:“如果以全年计算,DRAM价格涨幅约20%-30%,Flash的价格涨幅约30%-40%。”


  除此之外,另一个涨幅较高的元器件为OLED屏幕。2016年,国内销售的OLED屏幕手机接近1亿部,同比2015年增长144%,产品主要来自OPPO、vivo、三星、金立。


  “手机的柔性OLED屏幕,基本只有三星,京东方有少量刚性OLED产能,”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体来说,三星占了OLED屏幕97%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根本供不应求。”


  对于在过去一年遭遇到产品、管理、政治等领域多重危机的三星而言,元器件产品成为为数不多的业绩抢眼的部门。


  
“涨价或持续一年”


  刘堃预测:“业内普遍预计,存储器的价格还会涨到今年年底,至少会涨到上半年,估计涨幅还会有30%左右。”


  同时,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韩晓敏也告诉记者:“存储器的市场垄断程度有点高。而且,在note7上吃了憋的三星、被核电业务拖累的东芝、全靠存储业务支撑的SK海力士等,都有从存储器业务上获取超额收益的需求,不排除一定程度上的默契涨价。”


  国产手机对此或许已有预期。一位国产手机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供应链的供不应求,应该会持续一整年。这两类产品的产能扩充都没有那么快,需要做好长期准备。而且,垄断者已经比较有默契了,所以涨价比较容易。甚至,断供还有可能会影响产品上市时间。”


  事实上,供应链升级已经多次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分水岭。在历经机海战术、互联网性价比竞争、渠道战之后,国产手机已经开始探索供应链协同竞争力。


  早在2011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三星手机凭借柔性OLED显示屏的优越性能,一举超越HTC成为Andriod手机霸主,并引领至今。


  2014年,国产手机产业链逐步成熟,LCD显示性能大幅提升,缩小了与OLED之间的差距,制造业、芯片能力也足以支撑国产手机的中高端性能,三星供应链对国产供应链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此时,国产手机开始全面进军中高端市场,并且先后在中国市场超越三星、苹果。如今,如华为公司已经开始在尖端传感器、新材料等领域与国际巨头合作,部分供应链协同能力甚至领先于苹果。


  如今,三星再次拉开差距,“虽然三星的OLED再涨价,但国内屏幕仍然打价格战,没本事涨价”,一位屏幕显示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国内虽然也有规划的OLED产线,但产能都是‘设计产能’,至少在2018年才可能量产,到时候估计价格也已经凉了。”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底,业内有传言称华为、OPPO、vivo有可能与国内OLED屏幕公司合作,加速国产屏幕的产业升级。


  不过,虽然是“集体涨价”,这并未改变国产手机激烈竞争的本质。一位资深手机渠道商告诉记者:“虽然都在喊涨价,不过我们这边暂时还没感受到。”一位手机渠道商告诉记者:“从目前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现在是年后淡季,大家都在下调价格促销。竞争太激烈,价格涨不起来。新品价格或许会涨一些,但未必有人敢涨很多,能涨多久也不好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产业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 数据中心为最大应用市场

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产业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 数据中心为最大应用市场

从产业规模,2024年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产业规模将达87.59亿元。随着5G、数据中心等领域对高速传输的要求不断提高,铜高速连接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到2028年中国铜缆高速连接器产业规模将超过200亿元。

2025年03月05日
【投融资】近三年我国光纤通信行业资本市场逐渐回温 2024年共发生8起融资事件

【投融资】近三年我国光纤通信行业资本市场逐渐回温 2024年共发生8起融资事件

数据显示,我国光纤通信行业投融资事件,从2018年的4起增长到2024年8起,2024年我国光纤通信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8起,投融资金额为3.34亿元。

2025年02月06日
【投融资】2024我国物联网设备行业相关投融资数量及金额有所回升

【投融资】2024我国物联网设备行业相关投融资数量及金额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设备行业投融资事件,2019年发生投融资事件13起,到2024年发生投融资事件18起,投资金额达8.38亿元。

2025年02月06日
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产品及建设运营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产品及建设运营为最大细分市场

从行业参与情况来看,2020年到2021年我国量子通信行业企业注册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了1100%;到2023年我国量子通信行业新增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了14367家,同比增长5,0%。

2025年01月18日
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细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资本市场热度有所回升

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细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资本市场热度有所回升

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加速、5G网络的普及、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使得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快速发展。从细分市场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路由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路由器市场规模约为315.96亿元,同比增长5.7%。

2025年01月17日
量子信息行业:中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 且各国战略投资力度较大

量子信息行业:中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 且各国战略投资力度较大

企业领域分布来看,截至2024年10月全球量子信息企业共有626家。其中,量子计算企业共有331家,占比53%;量子测量共有117家,占比19%;量子通信共有112家,占比18%;抗量子加密企业共有66家,占比10%。

2025年01月07日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近四个季度出货量均呈同比增长态势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近四个季度出货量均呈同比增长态势

出货量来看,2023年Q3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6.7百万台,同比增长率下降6.9%,到2024年Q3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8.8百万台,同比增长率为3.2%,智能手机出货量较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2024年12月03日
我国光纤光缆线路长度持续增长 其中光缆线路中接入网光缆线路占比最高

我国光纤光缆线路长度持续增长 其中光缆线路中接入网光缆线路占比最高

从长度来看,2019年到2024年H1我国光纤光缆线路为持续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光纤光缆线路总长度6432万公里,同比增长7.96%,其中新建光缆线路长度为473.8万公里;到2024年6月,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712万公里。

2024年11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