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医药包装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2017-2022年中国医药包装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包装行业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行业”,而医药包装无疑是包装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药包装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全国包装业生产总值的10%以上,大大高于整个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目前,我国有65%的医药包装产品还达不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医药包装对医药产业的贡献率偏低。发达国家的医药包装约占药品总价值的30%,而我国的比例还不足10%。

  有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将是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相关行业新法规标准的出台,医药产品包装业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全球制药企业百强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制药企业,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新药品种,也带来先进的医药包装观念及标准。正是这些外资医药企业对包装的不同要求,也促使我国医药包装企业不断更新和引进医药包装机械、材料及技术,医药包装工业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药品种类的多元化,也给医药包装的形式带来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固体型药品,如胶囊、针剂、外贴用药的包装更新速度很快,同时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使用给中国针剂包装和应用带来一次大的变革,大输液包装改进的方向也正朝着复合软包装袋和塑料瓶包装的方向发展。

  环境调节包装所谓环境调节包装是使包装内的气体状态发生变化,较长时间地保证被包装产品的质量。常见的有封入干燥剂(吸氧剂)的包装、空气置换包装等。这些包装通常能更好地保护药品,延长药品的保质期。

  环境调节包装所用的干燥剂、吸氧剂等根据药品的特性来选用,一般有氯化钙、硅胶等,这些物质不会与药品产生反应而使药品失效或改性。一些新材料也在用于环境调节包装。

  少计量包装为方便配药,减少配药的差错,要求包装具有准确计量的作用,即少计量包装。少计量包装包括具有计量功能的包装材料(如软管中的少计量软管)和一次性用量包装,后一种是常见的少计量包装。如今复合材料的开发和灭菌包装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地保证液剂和固体剂一次用量包装的准确性,一次用量包装是药品生产厂在药品出厂前按常规药方的剂量进行包装,并用原包装卖给消费者。在美国已于1990年全部普及了一次用量装,英国现在也有55%的药品采用一次用量包装。

  近日,上海第三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开始运用一种全新的中药配方法,中药配方不再靠一把把抓、一味味称,而是由配药师如同超市购物一般在货架上为病人选取小包装袋药。他们走访了全市各大药房、中草药生产厂家,最后在卢湾区中药饮片厂等单位的支持下,在上海率先实行了中药小包装配方。中药房按照不同规格配备了800多种小包装中草药,基本上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这种新的配方法不仅剂量准确、污染机会减少,而且大大加快了配方速度,缩短了病人等候的时间,同时还附赠一份详细的煎药说明,深受病人的欢迎。

  环境保护包装通常使用后的包装材料要作废物处理,而且不能污染环境,尤其是在ISO14000标准生效后,环境保护包装的开发成为必须的工作。来自药品包装中的污染主要是带有病毒的“白色污染”。在处理药品包装时,为防止用物因接触患者而可能带有的病毒不断扩散,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药品起到保护人类健康的作用。对于“白色污染”,现在开发的新型可降解包装材料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对药品来说,要更换包装材料,至少还要进行三年的稳定性实验,可见这一工作还任重道远。

  系列化包装近几年来CIS在国内迅速流行,包装系列化也日益被重视,随着我国医药行业OTC的推行,药品包装装潢系列化也将大展其能。

  药品包装系列化,就是同一厂家生产的药品采用统一的画面格局、变化色调、文字和图案的构图位置、艺术处理方法等,给人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能便于消费者辨认,增强宣传效果。如南京江浦制药厂的产品红霉素栓、喘立平栓、消炎痛栓,采用相同的排版布局和图案,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区分不同的产品,简洁明了。

  再如西安杨森公司的产品息斯敏、吗丁啉、易蒙停、西比灵、安乐士,采用相同的格局、图案和标准色-红色,不同的是它们分别采用蓝、黄、绿等不同的产品色,画面中采用的看似枯燥的分子结构式,因产品的不同而富有变化,更确切地区分开了不同的药物品种,特色鲜时,风格独特,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一种系列形象,同时也赢得了市场。

  在统一格局的基础上,变化小,会让人觉得呆板,活泼不够;变化大也未为不可,如中美施贵宝公司的几个产品:安尔康、施尔康、小施尔康,这几个产品的包装采用统一的格局,分别采用不同的色调和图案来区别不同的品种及适合人群,令人耳目一新。施尔康采用红色渐变及抽象人形;小施尔康采用POP包装外形,用绿色渐变加上可爱的卡通兔子形象,活泼生动,适合儿童使用;安尔康,为蓝色渐变,突出孕妇形象,直观明了。虽然这几个品种包装变化较大,却同样和谐统一,也是形成系列化风格的一种发展方向。

  另外,文字作为药品包装的重要内容,在系列化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品种采用相同的字体和相同的排版布局,清晰明快,如美国强生公司的泰诺感冒片和泰诺止痛片包装就是绝妙的例子。

  虽然药品包装系列化在我国刚刚起步,形成气候尚需时日,但随着它的不断推出,不同厂家都形成各自风格独特的系列化包装,不仅有利于树立名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销力,从而占领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PF)。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医疗设备行业产品迭代加速下技术壁垒提升 业内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多

我国医疗设备行业产品迭代加速下技术壁垒提升 业内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多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既包括专业医疗设备,也包括家用医疗设备。

2024年05月07日
我国化学药品行业:原药产量稳增长 制药环节相关投融资热度小幅回升

我国化学药品行业:原药产量稳增长 制药环节相关投融资热度小幅回升

从化学制药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化学制药投融资金额达到顶峰,2021年之后开始下降,到2023年化学制药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回升,到2023年我国化学制药发35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73.54亿元。2024年1-4月22日,我国化学制药发10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1.7亿元。

2024年04月25日
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从企业注册量来看,随着中医药认可程度不断加深,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行业发展,与之相关企业注册量也不断增多。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我国中医药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68万家增长到了43.6万家。

2024年04月22日
我国宠物医疗产业链逐渐完善 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驱虫、绝育、免疫为主要服务项目

我国宠物医疗产业链逐渐完善 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驱虫、绝育、免疫为主要服务项目

具体从宠物诊疗机构服务项目来看,驱虫、绝育、免疫为主要宠物诊疗机构服务项目。根据《2022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2022年免疫占比为81;位于第一;其次是绝育,占比为77%;第三是驱虫,占比为75%。

2024年04月18日
我国抗生素行业:头孢菌素类为主要种类 健康元在头孢类产能领先

我国抗生素行业:头孢菌素类为主要种类 健康元在头孢类产能领先

从我国抗感染药及抗生素用药结构情况来看,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为主要抗生素品种,数据显示,头孢菌素类市场占比最大,占比约为60%,;其次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占比约为13%,这两个种类合计占比达到了73%。

2024年04月17日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化学药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化学药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生物医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中,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具体分为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医疗器械等行业,涉及研发、生产等多个环

2024年04月17日
我国合成生物学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资本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我国合成生物学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资本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从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合成生物学行业融资事件达到顶峰,共发生23起,但2021年之后投融资事件逐渐下降,到2023年我国合成生物学发生投融资事件11起,融资金额为12.69亿元,2024年我国合成生物学已经发生5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为1.11亿元。

2024年04月16日
我国非处方药数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感冒药为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非处方药数量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感冒药为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使得非处方药需求增长,加上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非处方药销量,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增长。数据显示,在2022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规模达到了1951.7亿元,同比增长17.5%。

2024年04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