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水产养殖行业产量不断增长,行业变革趋势明显


        我国水产养殖历史悠久,行业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水产养殖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近4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池塘养鱼到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越国重臣范蠡辞官经商养鱼而写成的《养鱼经》,再到600余年前明代黄省曾的《种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养鱼历来是推动发家致富的一门技术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水产。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调研时,曾专门约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先生,问计如何“解决吃鱼难”问题,并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篇。从20世纪50年代“养捕之争”“养捕并举”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以养为主”的方针,水产养殖得到高度重视,甚至一段时期国家还设立了水产部。

        中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政策推动,又得益于科技进步。20世纪60年代早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实现了水产养殖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放开了市场,市场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水产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水产养殖呈现出空前繁荣。近年来,水产养殖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遗传机制解析与功能基因挖掘、优良性状新品种选育、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水产养殖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已建立从水产遗传育种(遗传育种中心)、良种保存扩繁(水产原/良种场)到苗种生产供应(水产种苗繁育场)的水产种业生产保障体系;已育成涵盖了鱼、虾、贝、蟹、藻等主要养殖种类的水产新品种近200个。1980年以来,水产产量连年倍增,水产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是大农业中增长最快的,其总量近40年增长了近20倍,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为消费者提供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养殖业发展良好,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就达到了4542万吨,到2016年更是增长到了5142万吨。虽然国家还没有宣布2017年的产量,但根据形式预计2017年仍然保持持续增长,达到5325万吨左右。水产养殖产量已经占到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水产养殖大国。

2013-2017年我国养殖水产品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水产养殖种类繁多,小龙虾养殖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水产养殖供给侧结构性也在不断深入。我国水产养殖根据养殖水体盐度的高低,可大体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种:

我国水产养殖种类

我国水产养殖种类

淡水养殖

鱼类

我国淡水鱼类约800多种,约有250种左右有经济价值。其中产量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约40多种,主要有:鳇鱼(西北鲤科无鳞)、鲟鱼(史氏鲟、匙吻鲟)、白鲟、团头鲂、长春鳊、鲤鱼、鲫鱼、鲥鱼、节虾虎鱼(幼鱼俗称春鱼)、泥鳅、黄鳝、太湖新银鱼、公鱼、大银鱼、鲑鱼(大马哈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鳜鱼、鲶鱼、黄颡鱼、乌鳢(黑鱼、才鱼)、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鳗鱼(鳗鲡)、河豚等等,另外还有虹鳟鱼、罗非鱼、淡水白鲳、淡水鲨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巴西鲷鱼等国外引进的品种。

甲壳类

主要有日本沼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红螯螯虾、中华绒螯蟹(河蟹、大闸蟹)等等。

其他品种

主要有观赏鱼类的金鱼、锦鲤,特种的中华鳖、乌龟、巴西龟、鳄龟、大鲵(娃娃鱼)、田螺、河蚌和宽体金钱蛭等等。

海水养殖

贝类

主要品种为:杂色蛤、西施舌、文蛤、乌贝、毛蛤、血蛤、扇贝、贻贝、竹蛏、蛏、牡蛎、青蛤、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鲍鱼、海螺等。

藻类

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紫菜、枝角藻、螺旋藻等。

甲壳类

主要有中国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锯缘青蟹、琵琶虾、灯笼虾、虎头蟹等品种。

鱼类

主要有河鲀、真鲷、黑鲷、鲷、马面鲀、半滑舌蹋、鳗鲡、梭鱼、鲈鱼、大菱鲆(多宝鱼)、石斑鱼、大黄鱼、小黄鱼、石首鱼、比目鱼、跳跳鱼(弹涂鱼)等。

其他品种

主要有海肠子、海胆、海星、海参、海蜇等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种类繁多,但近年来我国对于小龙虾的偏爱使得行业迅速升温,成为了我国水产养殖的重点产品。小龙虾又克氏原螯虾,是从日本引进的产品,随着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

2013-2017年我国小龙虾产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

        1、生态养殖

        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是保护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水产生态养殖是指借助模拟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利用健康、生态的方式来对水产品进行养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真正统一。随着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节能环保,通过构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管理系统、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机制、积极研究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等等,进一步推动水产生态养殖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高质水产品,将成为水产养殖的趋势之一。

        2、“互联网+水产养殖”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入到了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从育种、生产、过程管理及服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互联网+”与水产养殖融合发展,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效率和水平。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和推广,基于物联网、自动化控制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和精准调控,大大提升了养殖场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工厂化规模化养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赢得优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YLP)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从播种面积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大豆种类面积一直为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 10470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27 千公顷,增 2.2%;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1991 公斤,比上年增加 11 公斤,增 0.5%。

2024年04月17日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从市场规模来看,除了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为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1406亿元,同比增长2.0%。

2024年03月26日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具体从企业生猪出栏量来看,在2023年出栏量最高的企业是牧原股份,出栏量为6381.6万头;其次是温氏股份,出栏量为2626.22万头,第三是新希望,出栏量为1768. 24万头。

2024年03月12日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从产量来看,在2022年我国海参总产量248508吨,同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1.59%。具体从各地区来看,在2022年山东省海参产量100165吨,占比为40.3%;辽宁产量86140吨,占比为34.66%;福建省产量45636吨,占比为18.36%;河北省材料16159吨,占比为6.5%。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水产苗种行业动态:晨海水产投资设立子公司布局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

我国水产苗种行业动态:晨海水产投资设立子公司布局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

2023年10月,晨海水产对外投资新增一家企业乐东南早繁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经范围包含水产苗种生产、水产养殖、转基因水产苗种生产等;2023年12月,该公司又对外投资新增一家企业晨海种业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投资比例100%,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水产苗种生产、转基因水产苗种

2024年02月04日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动态:风脉能源(武汉)开始布局低碳高效水产养殖综合开发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动态:风脉能源(武汉)开始布局低碳高效水产养殖综合开发

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相关利好政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良好,产值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总产值由2017年的9183.6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501.87亿元。

2024年02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